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订还富准则   减少具体争拗

(2011-03-02 09:32:03)
标签:

杂谈

与从海外回流的朋友谈起今次财政预算案,他们的反应似乎比一般本地人好。他们觉得,一个政府能令自己的财政连年有盈余,并且能承担这样多的基本建设,提供免费教育,广泛的医疗服务,以及综合的社会福利,实在并不简单。他们在西方,就很少遇到有理财能力这么高的政府。


他们认为:香港人之所以这样不满,是因为只晓得把现实与理想去比,而不晓得把本地的现实与其他地方的现实比。六七十年代,西方的福利的确比香港好,但今天的情况已改变了。西方就是因为福利过好,以至把子孙未赚回来的钱也花光了。现在想借钱已不容易了,所以正纷纷削减经费、连国防开支也要减,更不用说一般的社福开支了。


他们认为:政府能有财政盈余并非必然的,不是换一任新政府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一旦走入财赤的恶性循环,可能要很多年才走得出来。香港人现在遇到的,是有得分但分得不够好的问题;到分也没得分,还要找人担起负债的时候,那就真的不好受了。


我觉得他们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特区政府亦不应只看到成绩,而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世界很多时都是不患寡,而是患不均。没有得分还好地地,有得分却分得不好,反可以吵到要拆天。


我管理公司的财政时,亦遇过类似的情况。公司没钱赚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一起捱;到公司有得分的时候,大家就为分得不够满意而争吵得很不高兴。究其原因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套理想的分法—自己可以多分一些,结果很多时都会失望。如果事前还搞甚么咨询,那就更加会令员工以为公司在听取我的意见后,一定会接受我的建议。但公司怎可能在具体的分配上同时满足这么多人的要求?结果令员工的期望出现更大的反差,效果更加不好。
所以我后期改变策略,不在出现盈余之后,才去决定如何分配;而是在之前就与员工说清楚,一旦有盈余会怎样分法。这样,大家都一早心中有数,计到自己今次可分得几多,那就不会再吵了。


政府其实也可以这样做。先透过咨询,事前为盈余的分法争取共识,以后都以同样的方法去分配,那就不会有太多的争拗了。要记住,需要咨询的是分配的准则,而不是去问市民具体地可分多少。


我的建议是:储备一旦超过18个月的经常性开支就可以拿来分,一半拿来分给各项将来一定要用钱的发展基金,医疗多少?教育多少?艺术多少?养老多少?………比例一早订明;而余下的一半,就按人头平分算了,凡满十八岁的本港居民都有得分,份份金额一样。只要市民早有共识,每次都依一样的准则去分,争拗一定可以减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