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校应否齐齐缩班?

(2010-12-02 09:46:47)
标签:

杂谈

香港人口老化,学生人数不断下降。有些名气不足的学校已出现收生不足,面对淘汰的厄运。如果教育当局不采取相应行动,很快就有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失业。政府提出的方案是齐齐缩班,希望这样起码可以不用杀校;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方案是推行小班教育,这样就连教师也不会失去工作。

 

不过,这两个方案都试图把学生资源平均分配给全港所有学校,连累名校可获分配的学生也会一并减少。这不符合家长们想多点机会送子女入名校的意愿。于是社会上又有呼声,认为名校应不用缩班,甚至不用行小班教学。

 

初时,主流媒体虽同情家长的要求,但始终觉得公平对待所有学校是一项值得坚持的守则。但自从前天文台长林超英先生出来撑他的母校英皇书院之后,部分舆论也跟着转軚,转而觉得该让名校获得特殊安排,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尽量多收学生。

 

原因是林超英先生一出来就占领了道德高地;他以自己为例子,认为名校可为基层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社会不应剥夺穷人凭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打着这么正义的旗帜,社会上一时间无人敢提出相反意见。

 

我虽然也接受可让教育界保留一定的精英教育,但我十分清楚,这并非主流意见。我不明白的是:为甚么教育界没有有份量的人出来维护普及教育的理念,与林超英先生那套用名校培养精英上位的理念唱对台戏。

 

林超英缅怀的那个时代的教育制度真是这样好吗?当时的名校真的可为基层提供向上流的机会吗?我也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我看到的情况却并不如是,当时,大部分基层连读中学的机会也没有,他们的所谓出路,不外是去工厂打工;入名校、做高官,对基层来说真是做梦也不一定有机会做得到。

 

我当年曾在夜校教书,学生尽是十二、三岁的女工,她们趁不用加班的晚上,才能返夜校学点基础知识;入读名校,对她们来说,早已此路不通;林先生只是基层中的少数幸运儿吧了。怎可以把林超英的道路,视作基层改变整体命运的出路?

 

因此,我在接受精英教育的同时,更支持全面的普及教育。我觉得在屯门或其他偏远地区保留一间非名校,对基层带来的好处,不会比市区的名校招多几个学生低。在教育界,不能简单地套用优胜劣败的森林定律。

 

再者,名校根本没有一套清晰的定义;教育局一旦容许个别名校可以不用减收新生,一定会引致其他次一级的名校也想争取相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名气不够响的学校还可以如何收生?届时不用政府杀校,也会有一批学校,可能因为收生达不到家长心目中的临界水平而被迫倒闭。我不相信这样的发展真对基层有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