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审计署揭露直资学校财政管理失当,社会惊觉连教会办的名校也有「敛财」行为,舆论为之哗然。不过,批评的矛头似乎指向教育当局,多过指向学校的管理人员。好像若非教育当局指引不清,监管不力,直资学校应该不会弄成这个样子。
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想教育局进一步收紧政策,对学校的营运方式作微观介入呢?过去,舆论不是一直都在批评教育当局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吗?为甚么今次竟180度大转弯?难道我们真的想增加教育局的「牙力」,以后可以放胆择校而噬?
其实,事事按照审计署的标准去做,只会连累教师担当更多的行政工作,经常要填表写报告,以致连该花在学生身上的宝贵时间也被剥削掉。这可不是学生之福。
审计署所看到的只是学校的账目;看到的是量,不是质。我们在看直资学校的问题时,其实不应这样表面化与数量化。要了解一间学校的教学质量,最好是看学校的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业进度的评估,这些都不是在学校的账目里看得出来的。用审计署的报告去否定直资学校的成绩,会否把问题简单化了。
审计署的报告显示:有直资学校的校长用学校的钱买了楼;但实质上校长只是扮演信托人的角色,用自己的名义买楼作教师宿舍,并非为了谋取私利,而且已获校董会认可;社会又何需小题大做。此外,虽有直资学校利用储备去买股票,但这种行为很多大学都有做。在存款入银行几乎零息,而货币又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学校的管理人员为了学校的储备不致被蒸发,作点保值投资,我不觉得有何不妥,只要管理人员没有藉此谋取私利就是了。
香港自七十年代推行免费教育以来,私立学校的生存空间已愈来愈小。为了争取政府买位,私立学校已不得不一再向教育局的监管要求退让,放弃了自己传统的自主营运模式。这种情况已令香港的学校制度过度千篇一律,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直资学校的概念,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目的就是要令香港的学校体制可更趋多元化,令办学团体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作更多的创新与尝试,使家长有更多的选择。
现在,直资学校出了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应连直资学校的大方向也怀疑起来。我宁愿社会赋予直资学校更多的自主空间,让直资学校在资源调配、员工招聘、课程设计,厘定收生标准及收费方面,都有更大的弹性。
审计署将来要去查数的话,只需查看直资学校的学生,每人所获的公帑资助,是否超过其他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政府就不用去理会直资学校把额外收来的学费用在甚么地方。学校向交学费的家长有所交代就是了。家长如觉得付非所值,大可以把子女送去其他非直资学校。只要这条渠道没被淤塞,政府的责任就算完成。这样,对香港的教育发展可能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