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香港人口老化。原因有两个:一是出生率低,二是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以致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愈来愈高,而有生产力去供养老人的年轻人则愈来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少生孩子虽可减轻这一代的负担,却增加了下一代的负担。
老人的寿命长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必然同步增加。此之所以,香港公共医疗开支的增长,虽然远比人口增长快,但市民感受到的服务改善却并不明显;原因是来自老人方面的需求增加得更快。
政府眼见现时的制度很快会不胜负荷,曾尝试引入强制性由个人承担供款的医疗保险计划,但受到社会的强烈抗拒。政府在吸取教训后,把目标降低,不求一次过解决所有问题,亦不要求全民参加,先搞自愿性的医疗保险计划,而且拨出500亿元公帑来补贴这项计划,令吸引力大增。
我认识有些人,本已移民外国,但仍持香港身份证,听到这个计划后,亦打听是否可以参加。可见这500亿元的确有吸引力。
香港现时的公共医疗服务虽谓是服务全民的,但社会上总有一部分能力比较好的人,会嫌轮候时间长,宁愿选用私家医生与私家医院的服务。这批人中,除了小部分是财力足够的富豪外,其余大部分亦要靠医疗保险计划。现在眼见政府既有500亿元作补贴,又肯替他们出头作集体谈判,向保险公司争取更佳条款,当然乐于加入。所以,今次政府推出的自愿医疗计划,不愁没有参加者。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自己本来负担得起保险,但见公共医疗接近免费,弃之可惜,既然自己有份交税,为何不好意思用,于是与基层一起去逼。我相信政府肯大手笔拨出500亿元的原因,就是要把这批人也引出来,参加新计划。这样,使用公共医疗服务的人就可以减少,基层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服务,而政府亦无需不断增加这方面的开支。
政府的长远计划,是将医疗服务分割成三个板块:公营医院主要服务基层;自愿性但有政府补贴的保险计划则用来照顾中产;至于富豪就贵客自理了。这套构思能否成功,还要视乎政府能否克服保险计划通常都会出现的成本日增,但作为起步,应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计划是自愿的,不认同的人大可以不参加,公营医院仍可提供安全网。但有点能力的人,都希望有私家医院的更贴身服务。如果由政府安排的保险计划,保费比自己原来的便宜,覆盖的服务比自己原来的多,又容许携旧转新,那又何乐而不为?
香港有不少机构,都有为中高层员工买医疗保险,这批人大部分应会转去政府的新医保计划。因为,公司提供的保险,一离职就失效,而政府的医保却是跟个人的。所以,即使要自己贴一些钱,也有人愿意。我估计,将来机构招聘员工的时候,都把会补贴多少医疗保费,作为招聘的主要条件,令中产参加医保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