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香港政府从来不承认有高地价政策,翻查香港的历史,的确没有一届政府有书面文字说要推行高地价政策。然而,香港的确有一个高地价的环境,究竟这样的环境是怎样演变而形成的呢?
鸦片战争之后,香港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之所以看中香港,是因为香港有一个水深兼可以避风的维多利亚港。当年,英国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除了需要四处搜掠原材料与霸占市场外,还需要建立一条全球的贸易路线。英国的商人极需要在全球各地建立不向他们征税的自由贸易港,所以才会看中这个没有甚么其它资源的天然港口。
由于英国要把香港定位成一个自由贸易港,以至香港政府没法从贸易中征税,那香港政府的财政收入何来呢?当然不可能从祖家带过来。香港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港英政府唯一可以掌控的是土地资源,于是只能以此去换钱,逐渐养成了依赖土地收入的财政系统。
由于香港的土地都在政府手里,在土地供应上,政府完全没有竞争对手。对一个有垄断能力的供应者来说,他一定很快就会体会到,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最佳办法,就是不要把土地一下子都推出市场,慢慢卖,才可以卖得高价。限量卖地于是成了历届政府都会依赖的土地政策。
然而,地价过高会导致基层的住屋问题;尤其是当香港有自己的轻工业的时候,矛盾就愈加突出。香港的工业产品要在世界市场竞争,成本不能太高;如果工人都要捱贵租,工资就不能订得太低。
当年,香港的工厂工人,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来的新移民。他们在香港租不起楼,只好大量聚居在山边的木屋区,居住环境恶劣,容易滋生罪案与传染病,还经常发生火灾,一发不可收拾,令政府十分头痛,只好建立徙置区(前公屋)去安置灾民。
本来建徙置区是需要成本的,殖民地政府本应是不愿花这么多钱的,为何后来却乐此不疲呢?原来有两条衍生出来的好处,引导殖民地政府不知不觉地这样做。
其一是建徙置区等同为厂商建工人宿舍,令工厂更有条件去压低工资,更有利于香港产品畅销全球。从这个角度去看,建公屋实际上是政府补贴本地产品出口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不容易被入口国家的保护主义察觉。
其二是有助私人市场的楼价可以升得更高。因为当私人楼宇市场要照顾全部市民的时候,楼价一定会被低收入人士的负担能力所拖低。但当低收入人士的住屋有政府照顾的时候,地产商的楼只需卖给高收入人士,楼价自然可以卖得高一些,政府的卖地收入亦可因而收得多一些,高地价环境亦因而慢慢形成。
在这种环境下,政府不用征高税,已可以大量搞基建,提供免费教育,廉租公屋,公共医疗,而中产亦可因投资物业而分到经济增长的好处,获益者众多,高地价的环境于是得以不断自我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