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舆论批评,中国的基建不堪一击,一场雪灾已导至停电、停产、交通堵塞、民工无法回乡过年。有人批评中国政府危机意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应灾措施,电塔的用料又单薄,这么容易就倒塌了;如果把电缆埋在地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故了。无疑,中国在应灾工作上的确存在着大量须要改善的地方,但批评中国在基建上做得不足,却有欠公允。相对另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印度而言,近年中国的基建投资实在不少,高速公路与铁路干线已连接全国主要城市,通电的网络正不断扩大,人民的生活得到长足的改善。那些叫中国把电缆埋在地下的人,等如叫饥民何不食肉糜。可知道这样做成本要增加多少?在尚有偏远地区未有电力供应的时候,扩大供电范围的急切性,远大过提升电网应灾能力的需要。中国不应为了以防万一,就放弃照顾一万。今次事件之后,大陆应该会提升建设高架电塔的安全系数;但亦不可能无限提升,总不能用建IFC那样的工字铁来建电塔。先进国家的电塔,一样会出现在风雪中倒塌的情况,可见这些资源比中国多的国家,在建设电塔时,一样要在安全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中国也只能按已有的气候数据与自己的财政能力去制定适合自己的安全系数。批评上海的铲雪车不足的人,可知道香港是否有铲雪车?上海的冬天很少会有积雪,配备太多的铲雪车只会造成浪费,以中国现时财力,这种浪费可能仍负担不起。
至于民工要回乡过年问题,更涉及传统习惯与城乡差异问题。最理想是民工的收入足以把家人也迁往工作地点附近生活,那就不用「妻离子散」,故只能过年才回乡建新屋,却不足以在工作点附近租一个象样的小单位,难把亲人接来一起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大陆每年仍得作出安排,让民工可以回乡过年,此称之为「春运」。每年珠江三角洲要回乡过年的民工数以百万计,这么多人集中在短短的三几天里要一起回乡,对交通运输系统必然造成庞大的压力,根本没有余力应付突然而来的天灾。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点混乱,是不难理解的。
现在的问题是讯息不够流通,拥挤在火车站外面的人,都不知道里面发生了甚么事,只知道要逼进去才能上车,于是不理三七二十一都要往闸口冲,这样不造成盲流才怪。如果可以让民工掌握更多的讯息,知道回家的道途上究竟发生了甚么事,知道过年前回乡的可能性有几高,那他们自然会作出合理的取舍。
当然,这种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艰难,关键是有关官员能否像温总理那样急民工所急,如果只打算交差了事的话,事情就会发展得更难收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