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藏》入选绵阳高三试卷
(2025-07-09 11:06:31)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康百万系列 |
自藏
乾隆九年(1744),大灾之年。巩县的地方野史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牛羊骡马,宰杀几尽,鸡犬为之一空。麦秸乃牲畜所食。秫杆本烧火所需,竟有捣作面食之者。凡草木之类不甚苦者之无不食,更不待问矣!啼饥号寒之状,实有不可胜述,亦不忍备述者。……尸身遍野,虽有犬亦皆不食,盖甚多也。
野史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并非无中生有。翻阅正史,巩县当年确实有灾情,先是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后是水灾,“洛河涨,冲破涵洞,城内水深四五尺,街巷行舟,城门衙署皆颓坏,人民多逃亡者”。时任巩县知县邱轩昂急了,真急了。想想也是,那情形就像家里的房子也倒了,院墙也塌了,家人也跑了,当家长的能不急?搁谁谁急。
邱轩昂想到了康百万。康家呢,虽说上千顷的庄稼也受了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船破了还有几颗钉呢,日子比官府滋润多了。再者说,遇到这样的灾荒年,康家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多多少少都会给一些。
见了康百万,邱轩昂顾不得哭穷,直奔主题:“康掌柜,你看县城都成啥样子了?你就忍心?”
康百万意味深长地说:“邱大人,那些百姓呢?”
邱轩昂为难地说:“老百姓没有吃的,甚至流离失所,连住的都成问题,再搞摊派,那是往死路上逼他们。”
康百万知道邱轩昂误会了,摆了摆手,说:“邱大人,老朽是说,邱大人孬好还拿着国家的俸禄,日子还没走到绝路上。”
邱轩昂不觉脸一红,说:“康掌柜,你也知道,遭灾的不是巩县一个地方,全国大部分地方都遭灾了,僧多粥少,朝廷也顾不过来,只能是免纳漕米。”
康百万喟然长叹一声。
邱轩昂忽然想到了什么,忙说:“康掌柜,往年这时候,康家都要设粥棚,今年怎么没一点动静?这点灾情对康家应该……”
康百万打断邱轩昂的话:“邱大人,这点灾情对康家打击不小,上千顷的地,绝收是什么概念?瓶大窟窿粗。康家也有康家为难的地方。”
邱轩昂一抬头,看到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开玩笑地说:“康掌柜,有好东西也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能‘金屋藏娇’啊”。
顺着邱轩昂的目光,康百万也笑了,那幅作品只有两个字“自藏”。
“康掌柜,你就忍心不管?”邱轩昂试探性地问道。
“邱大人。这也正是老朽为难的地方,若设粥棚,您那边就照顾不上;若捐助银两修复县城,老百姓这边怕是兼顾不上。”
是啊,这次灾情也忒严重了,不同于以往。邱轩昂半天没有言语。
康百万说:“邱大人,我琢磨了几天,有个两全其美的想法,您看合适不。”
“我就知道康掌柜是孙猴子,啥事都难不倒。您说说看。”邱轩昂急不可耐。
康百万说:“我捐赠粮食给您,您再组织灾民修筑县衙、城门……”
”一举两得!康掌柜,此计甚妙。”没等康百万说完,邱轩昂就兴奋起来,“只是亏了康家,这样一来,老百姓把功劳算到邱某头上,受之有愧啊。”
康百万眨巴了两下眼睛,不以为然地说:“邱大人,老朽积的是阴德,阴德福报大。”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邱轩昂心里一下子释然了。
就这样,康百万把家里储藏的粮食都拉到了县衙。有饭吃,不给工钱,那些灾民也都蜂拥而至。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县衙修缮一新,那些残垣断壁包括城门也都给修复好了。此时,秋庄稼丰收,灾民算是彻底渡过了当年的饥荒。至此,老百姓都感念邱轩昂上的好,感念朝廷的好。
康小勇不解地问康百万:“爹,这次咱家的家底都掏空了,邱知县却落了个好名声。”
康百万指了指墙壁上的“自藏”,说:“孩子,说说这幅作品。”
小勇说:“该幅作品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字里行间横溢着……”
康百万打断小勇的话,说:“自藏最早出自周易第五十五卦,‘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汉代贾谊在《惜誓》里边讲道: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王充在《论衡·谢短》里说,各持满而自藏,非彼而是我,不知所为短,不悟于己未足。”
看到小勇一脸懵懂的样子,康百万继续说道:“从字面上讲,‘自’指本人、己身,自己、自家、自身、自白、自重、自尊、自谦、自觉、自学、自惭形秽、自强不息等;‘藏’指隐蔽、收藏,如埋藏、隐藏、储藏、藏书等。两个字合起来就意义深远了,有锋芒不露、洁身自好的意思。”
小勇说:“爹,孩儿明白了,就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还有更俗的说法,就是‘枪打出头鸟,露头的椽子先烂’。明朝的巨富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南京城,又要出资犒劳军队,使朱元璋感到了威胁,认为他是故意展示财富,有谋反之心,结果被流放致死。”
康家之所以富裕十三代达四百年之久,除了秉承“留余”家风,与康家的“自藏”也有很大的关系。
补记:
《巩县志》载:乾隆九年(1744年)夏六月,饥,知县邱轩昂以工代赈,修县城。
(原载《牡丹》2024年第10期,《故事会》2期(2025年1月下)转载,入选绵阳市高2023级第二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高二下期)
阅读理解: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
3. 康小勇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 分)
4.
小说以野史和正史的记载开篇,以县志内容结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
参考答案:
B。邱轩昂面对灾情心急如焚,体现其责任感,错,A 项错误;康百万解释 “自藏” 是阐述理念,并非为不救灾找理由,C 项错误;文章重点是展现 “自藏” 理念,而非批判图名声者,D 项错误。
2.D。小说以乾隆九年灾荒写起,顺叙康百万救灾过程,并非倒叙,D 项错误。
3.(推动情节发展):康小勇对父亲行为不解,主动发问(1 分),引出后文康百万对自藏理 念的解释(1 分);(衬托主要人物): 以康小勇的懵懂反应(1 分),衬托康百万的睿智,突出表现康百万的 远见卓识(1 分);(深化文章主旨):以康小勇明白康家自藏智慧的传统( 1 分),深化了作品对处世智慧和家族兴衰的思考(1 分);(更易引发读者深思): 以康小勇的懵懂引发读者疑问(1 分),从而对“自藏”理念进行 深思(1 分)。
4.强化了题材的真实性:野史虽有夸大但并非虚构,正史记载巩县灾情,进一步增强小说题材的可信度,结尾引用县志,使题材更具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历史感(历史意蕴): 围绕巩县灾情展开的故事情节,开头的正史与野史, 结尾的县志,与康家自藏智慧涉及的古代哲学和历史经验,共同营造了小说的历史意蕴,增强了小说历史感。首尾呼应,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紧凑(更有逻辑性和整体性):结尾引用县志的内容与开篇正史和野史的灾情记载形成照应,小说情节结构更为紧凑或更有逻辑性。凸显主旨:野史与正史记载灾情,结尾县志仅记“邱轩昂以工代赈”,未提康百万,暗合正文康百万的“自藏”智慧。形成叙事张力与反讽效果:野史渲染惨状,凸显灾情严峻,衬托康百万赈灾之迫切。结尾县志仅记邱轩昂之功,与小说中康百万“自藏”(隐去功劳)形成反差,暗讽史书记载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