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轮大降息,中国利率将创历史新低
(2008-12-05 08:58:01)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全球新一轮大降息,中国利率将创历史新低
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12月4日先后宣布降息,欧洲央行宣布降息75个基点至2.5%,英国央行降息100个基点至2%,为1951年来最低瑞典央行将核心利率降低1.75个百分点至2%,新西兰降息1.5个百分点至5%,为有史以来最大幅度降息,而印尼央行将利率从9.5%降至9.25%。国际的新一轮降息,会对中国楼市产生什么影响?
今年6月时,笔者曾大胆预测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放松,其重要标志就是告别2004年以来的加息周期,进入降息通道。9月16日央行首降贷款利率的时候,很多专家还执意认为那只是拯救中小企业的应景之举。孰不知,正是以其为拐点,中国本轮降息周期已悄悄拉开序幕,其后,10月9日和10月30两次“双率”齐降,关于是否进入降息通道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
但谁也没料到,11月27日的降息幅度会是这么大,一次性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是常规降息幅度的四倍,仅次于1996年8月23日(存款基准年利率下降1.71个百分点),和1997年10月23日(存、贷款基准利率降幅分别为1.8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的幅度,是开改开放30年来的第三大降息幅度。央行之所重拳出击,反映了在国内外经济下行趋势的严重威胁下,国务院“快、重、准、实”的救市方针,从而与“四万亿投资计划”相呼应,可是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生动体现。
作为房地产业人士,最关心的是大力度降息对楼市走向的影响,而广大民众更在意的是房价会因此而回暖吗。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清楚货币政策的内在运行机制,否则不会如此关注单单一次利率调整对楼的影响,即使是如此大幅的降息。国内外经验充分证明,不管加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一般都需要几年时间,多次持续累加之后,其效应才会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纯拿一次利率变动说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那么,我们不妨拉开视野,深入分析一下加减息的周期及其对楼市的影响。从国内看,为了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及同时又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上次降息周期从1996年5月开始,到2002年2月终止,持续五年多,共计降息8次,基准存款利率由10.98%降至1.98%,累计下降9个百分点。最近一次升息周期从2004年10月开始,终止于2007年12月,历时三年多,累计加息9次,基准存款利率升至4.14%,累计提高2.16个百分点。
从美国情况看,上一轮降息是从2000年5月开始,受科技股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 的负面影响,美联储总共13次降息,联邦基准利率从6.5%降至1%(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最后一次降息是在2003年6月,历时三年。最近一次升息是从2004年6月开始,至2006年6月,历时两年,经过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升至5.25%。目前最新一轮降息从2007年9月开始,至2008年10月29日,累计降息9次,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
由上述可知,每次加息或降息周期,一般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经历10次左右调整。那么,本次我国的降息周期何时会到底?从时间上看,我国本轮降息刚刚开始,估计最早的触底时间是2010年;从次数上看,目前已降息4次,至少还有4次的降息空间;从幅度上看,经过四次降息之后,目前基准存款利率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目前降至2.52%,若以30年以来1.98%的最低点衡量,似乎只有区区0.54个百分点的空间了。
实际未必如此。从国际上看,1990年美国经济泡沫开始破灭后,日本基准利率曾由1990年8月的6%,一步步跌至1999年的零利率,一时惊罕世界,目前也还是在0.5%上下小幅波动。美国基准利率目前已下调至1%,看起来已到降无可降的地步,但美国经济依然继续恶化中,显然利率创造历史新低已没什么悬念。实际上,在“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胁迫下,很多国家的基准利率都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内创造历史新低。
中国,亦无侥幸可言。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驱使下,我国上轮降息周期中,创造了1.98%的30年最低基准利率纪录;显而易见,本次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将大于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按此推理,本轮降息周期中,我国基准利率跌穿1.98%很正常,笔者认为,即使是降到1%,届时大家也不必感到奇怪。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值得关注,本轮经济调整之后,30年来我国年均9.8%的经济高期增长也将告一段落,此后有可能步入中速增长,历史上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多数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与之相适应,基准利率整体下移,实属必然,1995年之前10.98%的基准利率基本上将不会出现。
综而言之,本轮降息周期尚未过半,对经济和楼市的正面效应远未显现。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当最后一次降息前后,降息效应才会完全成由量变到质变,楼市才有可能触底反弹,开始新的一轮的增长。我们只需耐心等待,2010年前后极有可能就是“冬去春来”的重要时间节点。
本文刊发于《东方早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