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正处下行“五步走”中的第三步
(2008-12-04 08:54:34)
标签:
房产 |
分类: 市场风云:洞察大势看未来 |
中国楼市正处下行“五步走”中的第三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市场的走势,都由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所主导;区别在于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时期,二者的重要性有所差别。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目前就被政府暂时管制起来。就我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政策市”的属性,似乎总让人感觉“有形之手”决定一切。
事实却并非如此。不妨举个例子,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始于2003年,但一直到2007年第三季度,在调控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房价却稳步向上冲, 2007年全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同比大涨近20%,深圳、北京等热点城市涨幅多在40%以上。因此,很多人抱怨政府失策,甚至指责其无能。
由此证明,房地产市场是头犟牛,政府想按着它低头喝水,不容易;现在牵着它的鼻子向前跑,也不容易。10月底晚财政部出台政策,标志着继18个城市纷起救市之后,中央正式抛掉暧昧,旗帜鲜明的救市;11月“国十条”出台,在落实七项工作中,申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后又抛出“9000亿安居工程”。但是,问题在于,当前的楼市救得起来吗,何时才会触底回暖?
市场自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笔者把房地产市场向下调整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大致如下。第一阶段:量减价涨。成交量开始下降,但价格依然上涨。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全国楼市即如此,类似经济形态的中的“滞胀”。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房屋成交量剧减四到五成,但价格仍然小幅上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增幅亦为正。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市场沿惯性向前滑行。
第二阶段:量缩价平。市场观望气氛进一步加重,需求的继续减少逼使卖方放弃加价,但卖方也不情愿降价,买卖双方激烈博弈,房价僵化。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很短,体现在数据上,一般为1-2个月,比如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增幅为零。就全国而言,今年5-7月基本属于此阶段。
第三阶段:量价齐跌。这个时候市场发生质变,看空后市的心理预期占据上风,买卖双方皆对于后市感到悲观。于是,价格无法自持,身不由已的下落。此时,在“追涨杀跌”的心态主导下,成交量没有任何起色,反倒出现越降越难卖的糟糕局面。全国房价拐点出现在8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增幅终于由正变负,9月继续下跌,10月跌幅由之前的0.1%扩大至0.3%。上海楼市房价拐点与全国同步,成交量自5开始,逐月递减,9、10月一手住宅成交量同比去年狂减逾七成。相对于去年的非理性繁荣,已出现非理性萧条。由于成交量的下降总归是有底限的,这一阶段不可能持续太久,春节前后可能结束。
第四阶段:量稳价跌。成交量一般会先于房价到达底部,因为不同于股市,楼市中存在一定量的刚性需求,他们会成为阻挡市场崩盘的最后一道“铁坝”。而价格依然还会下行,当然不排降个别月份也会稍有反弹,总体形势是“下行+盘整”。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极端者如日本1991年泡沫破灭后,地价跌了10多年,香港1998年金融危机后房价跌了5年左右,美国二战后经历5次低潮,房价下跌期一般为两年左右,如1969-1970年和1991-1992年。预计此阶段将贯穿2009全年,甚至延续至2010年。
第五阶段:量增价稳。终有一天,价格实在降不动了,这就意味着市场终于触底,在价格上面买卖双方仍在较劲,但开发商和二手房东已拒绝让步。此时压抑已久的需求、尤其是自住需求开始入市,表现为成交量逐渐上升。至此,市场预期终于开始逆转,看多派慢慢占据主导。接下去的市态也就变得简单了:量价齐升,市场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目前,全国楼市正处于量缩价跌的第三阶段。地方和中央的救市行动,短时间无法逆转大势,无力阻挡第四个阶段的到来,但可以促使最漫长的第四阶段提前结束。这正是救市举措的价值所在。
本文刊于发《东方早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