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产巨头降价之后
(2008-09-22 08:58:23)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当地产巨头降价之后
近期万科有点烦,继“捐款门”之后,“降价门”又激起轩然大波。其实早在2005年上海楼市下调之后,万科、大华都曾抢先降价,而且都挺有噱头。当时万科启动一项“万科点亮生活”的行动,将在上海的3个楼盘打包促销;大华则是打着“17周年庆”的旗号,多盘同时优惠。
2005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上海楼市经历了一次一年左右的调整,可称之“暖冬”,地产巨头降价的影响力并不深远。然而,目前地产界面临的是“长冬”,悲观情绪正在开发商中蔓延,所以对于万科的全面降价,普通民众拍手称快,地产商忧心重重,政府密切关注,而在降幅较大的楼盘中,部分前期高价入市的业主则跳将出来,闹退房。
观察万科的降价路线图,战术非常清淅。笔者以前曾撰文分析过万科的商业模式,“跑量”是根本,有点像“国美”。所以,当面对市场调整时,宁可大幅度牺牲单个项目的利润率,也要力保成交量。王石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提出“拐点论”,提醒员工准备“过冬”,先是在珠三角降价,继而在上海启动促销风潮,尤其是“元宵特卖会”,8小时回笼资金2.57亿;8月底悍然推出“8盘中秋促销活动”,同样收到良好效果。
前段时间,一份“松山湖会议讲话”在网上流传甚广,惊诧业界。虽然万科已出面澄清属于伪造,可其中关于大幅降价、抄低拿地等说法似乎也非全无道理。事实上,万科在长三角的降价潮已由上海的8个楼盘、杭州的4个楼盘,传递到南京的2个楼盘,整体折扣为10-15%,与2005年9月“万科点亮生活”中12-15%优惠幅度相近。
万科大范围发动“价格战”,使其它地产商如坐针毡,同时面对“长冬”的恐慌和资金压力下,部分地产大鳄已紧随万科之后,抡起价格“屠刀”。恒大地产谋图“十一”黄金周13个楼盘同时开盘,年内实现400余万平米销售目标,目前南京楼盘降价幅度高达三成。世茂地产也开始全国性的降价,其中南京楼盘打七五折,甚至引起政府的干预。在上海,大华重演2005年促销狂潮,部分楼盘降价三成左右。
资本市场中,存在“羊群效应”,房地产市场也一样;这一点买卖两方同理,而且会相互影响,放大和强化市场向上或向下的心理预期。就目前形势而言,少数地产巨头的降价,带动众多的市场跟随型企业加入降价阵营;不断增多的降价楼盘,强化购房者房价下跌的预期,促使他们继续观望,由此反过来逼迫卖方加大降价幅度。
这一“恶性循环”会持续一段时间。成交量大幅萎缩,实质性降价刚刚开始,卖方已向买方投降,但买方还要更大的让步,这是整体市场下行过程中最难熬的时光,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第一季度。之后市场会进入下一个阶段:价格下跌空间缩小,出现盘整态势,部分自住需求入市,成交量反弹。至于调整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价格止跌回暖,成交量快速上升,很难预测何时会到来,这跟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关。
长期的僵持在“有价无量”的胶着状态,对于买卖双方、银行、政府皆无益。因此,地产巨头降价所引发的市场普跌,有利于行业尽快回归理性轨道。最近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政府纷纷跳出来“救市”,尤其是西安出台《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赤裸裸地推出促进楼市回暖的一揽子措施,主因在于市场低迷大大减少了政府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费收入。笔者早先提出救市之路必“自下而上”,中央统一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时间早则年底之前,晚则明年上半年。现在看来,“两率双降”、“拯救股市”等措施的出台,预示着年底之前中央就会出台明确放松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
目前上海楼市的形态比较明确,房价已经拐点出现在7、8月间。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中,7月上海新房价格环比上月首次出现负增长;在上海二手房指数中, 8月上海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月下降0.45%,这是自2006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下跌。市场上出现“一二手房价倒挂”现象,反映出开发商大幅降价,迫使二手房价格下跌。
本文刊发于《租售情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