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双降”,楼市闪“绿灯”!
(2008-09-19 07:31:27)
标签:
央行双降楼市房产 |
分类: 政策态势:懂点政策有好处 |
央行“双降”,楼市闪“绿灯”!
围绕央行“双降”,业界舆论鼎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张“救市论”的,有认为“对楼市几乎无影响”的;部分开发商大呼“解放军进城啦”,多数网民抱怨政策会阻碍房价大跌。其实,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巨大的冲击波,已证明这一政策对业界的深远影响。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美国次贷危机纵深化演变,尤其是雷曼兄弟的暴毙让全球金融机构心惊肉跳,同时亦使各国政府兔死狐悲,纷纷绸缪应对之策;国内经济下滑势不可挡,同时近几个月CPI的下降,也创造了条件,使“一保一控”的调控方针,更加倾向于加重“一保”的戏份;另外,还存在中小企业大面积萧条、股市破位2000点、楼市出现价格“拐点”等危急因素。
在这一利空频传、错综复杂的经济背景下,单靠宽松的财政政策已独木难撑,强大的货币政策必须出场“救火”。至于政策内容,文件中表述的很明白: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从政策表面看,确实是针对宏观经济面的,尤其是中小企业,似乎与房地产无关,遑论“救市”(楼市);而且仅凭小幅、局部的“双降”,也难以奢求它对宏观经济和楼市有立竿见影之效。但笔者认为,对待这件事,应当从高处看、深处想、大处断。
历史表明,任何一次货币政策的方向性变化,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任何一次由加息到减息,或由减息到加息,都可谓作“货币政策拐点”,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楼市内部运行量变的开始。美国从2004年开始,至2006年持续加息17次,才抑制住经济和楼市的过快增长;中国从2004年10月开始,至2007年连续加息9次,从2003年9月开始,至2008年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次,才勒住了经济和楼市狂燥的笼头。
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双降”行动打开敞阔的想象空间,它所具有的强大信号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局促的影响面和微不足道的现实效用。由此,新一轮的降息通道完全打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可扼制地开始松绑。作为资金密集、对外部融资依赖度甚高的行业,房地产业能不受此影响吗?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远远大于财政政策。
从房地产业的角度考量,若把此举看成是中央“救市”的信号灯,亦无可厚非。地方政府早已纷纷出台“救市”措施,而之前中央并无干预之意,从一定程度上讲,不反对就是支持。股市崩盘,损失都多为散户,可楼市若大跌,则可能重蹈美国复辙,这是我国政府必须考虑的事儿。再说,房地产在拉动投资和内需中的重要作用,是客观事实,楼市若持续低迷,宏观经济又能好到哪里去?
显而易见,“双降”对于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纯属利好,对于防止房价大落和稳定市场预期有积极作用。可是,我们还应明白,这绝不是一剂“特效药”。从政策的运行机制分析,货币政策天生就是“慢上劲”,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往往需要多次同向增加“用药量”,方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2007年,央行曾连续加息6次,以至当时开发商和购房都产生了“审美疲劳”。
所以,无论业内人士,还是社会民众,都应理性、辩证的看待“双降”对于楼市、尤其是房价的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减缓而非阻挡房价下跌;中期而言,能够加快楼市底部的到来;长期而论,有助于行业和市场稳定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理想的结局是使中国房地产市场由可能出现的“硬着陆”,变为损失较少的“软着陆”。
本文刊发于《东方早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