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市松绑,必由“自下而上”

(2008-08-15 07:18:53)
标签:

调控

楼市

房产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楼市松绑,必由“自下而上”

 

众所周知,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是自上而下的,从2003年开始中央相关部委舞动“大棒”,一层层把调控指令向地方政府施压。而目前,出现了另外一个迥然不同的景观:为宏观调控松绑,正如星星之火出现在部分地方,且呈蔓延之势,一场自下而上的“救市”行动悄然展开。

 

先是成都举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尚方宝剑”,于6月名正言顺地出台“成都地产十条”,减免税收、降贷款利率、降首付等;7月,有“小动作”的城市突然多了起来,重庆计划斥资100亿购买中低价商品房,用于安置拆迁市民;长沙降低了二手房交易税费:由1.98%降到1.1%,并规定凡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的无房家庭,今年购买商品房每户补贴8万元;厦门加大购房转户口的支持力度;石家庄、沈阳上调“普通住宅”界定标准;南京市将土地出让金付款期限延长到一年。

 

为何会出现这种有些怪异的现象?归根结缔,是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搏弈。几乎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财权、事权上的划分上、在区域与全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权小了,但事权却大了,地方要发展、政绩要考核、GDP要好看,于是对于中央指令,包括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阳奉阴违的现象。而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收)贡献度非常高,地方政府对于中央的房地产调控存在些许抵触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几年全国楼市一直笼罩在调控的风雨之中,可市场依然一片繁荣,房价亦无比顽强地持续攀高,在中央和地方的搏弈中,事实上后者一直处于有利位置。然而,去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由热转凉,今年则出现全国市场成交量明显萎缩,房价下跌范围扩大,于是乎,搏弈的天平向中央倾斜。首先是土地市场温度剧降,由去年圈地、炒地热,变为眼下的土地出让“流拍潮”,地方政府最倚重的土地出让金“大江变水沟”,其次是市场成交低迷,企业利润下降,地方政府税收减少。

 

地方政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松绑,驱动力已变得相当强劲。那么,对于地方政府的这一需求和热望,中央政府又持什么态度?局势是非常微妙的。中央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原则是明确的:防止大起大落。目前重点防“大落”,但全国房价尚未出现大落,如果现在就救市,可能会引发新一轮房价上涨,如果现在不采取任何措施,则市场有可能出现非理性下跌。明摆着是左右为难的事儿。而且,社会舆论的主流、尤其是民意是主张房价下跌的,于是观望和等待成为眼下中央惟一能做的事。

 

如此分析下来,对于地方政府积极的放松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央部委所持态度似乎是“不鼓励、不反对”。事实上,面对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两难选择,中央宏观调控的重心正由前者转向后者。证据确凿,比如面对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近日央行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鉴于房地产业在拉动GDP、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中央也不希望这一市场“熄火”。

 

上面态度暧昧,下面欲火中烧。随着今年下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趋冷,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松绑”和“救市”的阵营去中,一场轰轰轰烈烈的运动势不可免。笔者认为,待时机成熟之时,中央也会正式承认地方的行为,并统一调整部分执行中的紧缩型政策,以避免楼市“硬着陆”。

 

本文刊发于《东方早报》个人专栏

 

研判当前楼市泡沫意义重大

专访杨红旭:楼市面临中期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