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有苦衷:谋膏粱与防坏帐!
(2008-08-04 09:42:20)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银行有苦衷:谋膏粱与防坏帐!
中国银行界最近有点烦。欲火中烧,却又怕引火烧身。国际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滑向不可期的底部,国内深圳房贷断供现象让人心生忐忑。今年以来,在央行和银监会的“大棒政策”下,流动性不断被抽走,同时又不让过多地发放房地产贷款,尤其是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去年下降明显;几乎路人皆知,个人房贷是块“肥肉”,一直是银行利润的可靠来源。
前段时间,笔者为上海一家商业银行做培训,沟通中很多支行行长都表达了关于个贷下降的焦虑。把个贷比作“肥肉”,一点都不夸张。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0.1%,而个人房贷不良贷款率均值只有1.5%,近两年这两个指标呈下降趋势。比如《2008上半年上海市房地产信贷报告》显示,至6月末,全市中外资银行住房开发不良贷款率为1.92%,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为0.64%。
相对于2007年底我国商业银行6.17%的总体不良贷款率, 不足1%不良率的个人房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让商业银行口水四溅的。正是基于此,我们发现在“二套房贷”政策上,虽然央行和银监会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可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分行早已蠢蠢欲动,纷纷主打或推出各种省钱房贷产品。今年上半年,上海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就经历了一场“房贷拯救行动”,各家商业银行不惜压缩其他消费贷款力保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而全国诸多城市,亦频频传出银行打个贷“擦边球”的消息。
转而再想,个贷也不是没有风险。深圳断供现象近来被媒体热炒,甚至有人粗算下来涉及金额多达千亿,从而惊动国务院,并专门派出调研组。事实真相是,截至2008年6月末,深圳个人住房贷款不良余额为13.85亿元,不良贷款率0.63%,比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率上看,深圳与上海差不多,但从中说明一个事实:如果房价大跌(超过30%),则任何城市都会出现断供现象。
深圳是我国房价下调幅度最大的中心城市,目前房价已比去年高峰时期下跌超过30%,但这只是最低点与最高点的比较,若按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的相关报告,今年上半年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去年上半年,不仅没跌,反倒上涨4.04%。去年高峰点入市的购房者毕竟数量有限,因此房子沦为负资产者并不多。如果深圳以及京沪等大城市今年全年房价比去年全年下跌超过30%,则全国断供潮不可避免。
这正是商业银行担心的,也是央行和银监会担心的,还是国务院担心的。根据笔者长期的跟踪研究,即使政府放手让市场自己运行,也不会出现全国房价普跌30%;然而为了再加一道可以确保万无一失的保险栓,央行和国务院还是会拿起调控工具,严阵以待。因为不想以后沦落至美国房地产金融业和政府界的狼狈境遇——近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救房市法案”,授权财政部火力支援美国最大的两家房贷运营机构 “房利美”和“房地美”。
如何合理运用房贷政策,是一门艺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改变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在谋膏粱与防坏帐之间做思想斗争,但结果是相当明确的:争取个贷必然占上风。至于监管部门,他们只要睁只睛闭只眼,个贷的市场机制就会生龙活虎起来。商业银行需要花心思的地方是:“二套房贷”在限投机的同时,也把改善型自住需求也给一道“收拾”了,而这部分贷款恰恰是风险度最低的;而鼓励首次置业需求的同时,也放进了不少积蓄没有、工资不高、年纪不大的“啃老族”,这部分贷款是相当脆弱的。没有完美的政策,但从不缺精明的银行,弹性、灵活是下半年国家调控经济的指导方针,这同样也适于房贷领域。
本文刊发于《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