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寡头尚在胎中,哪来楼市垄断?

(2007-11-21 08:20:59)
标签:

寡头

楼市垄断

 寡头尚在胎中,哪来楼市垄断?     

 

关于全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垄断,开发商是否形成寡头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近期碧桂园“全国地主”的事儿更让许多人莫名担心市场垄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这是在瞎操心,也是没有经济学常识的具体表现。就拿碧桂园来说,笔者曾先后写了两篇文章抨击其房地产开发的“碧桂园模式”,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碧桂园拿地的方式堂堂正正,符合“招拍挂”的流程,

 

经济学原理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中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什么是寡头垄断。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写道:“同业者很少聚在一起,但这种集会的结果常常是针对公众的合谋,或者某种提高价格的计谋”。寡头垄断的弊端在于企业之间会进行勾结,以减少有效供给的方式,促使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以保证比竞争市场条件下更高的利润率。世界上最大的寡头垄断组织是欧佩克,控制了全球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三,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成功勾结,大幅提高油价,在西方国家制造了一场石油危机。么,房地产市场到底应归于两者中的哪类?先分析一下垄断竞争。这一市场具有三个特征:卖方数量众多、产品具有差异、企业自由进出。整体而言,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全部符合垄断竞争的标准。全国有5万多家开发企业,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万科才过1%;地段的差异性决定了房地产比其它绝大多数商品,更具有产品差异性;只要解决了钱的问题,基本上谁都可以做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退自由。那么即使他的土地储备再增加10倍,我认为也没必要大呼小叫,做出一幅“出离愤怒状”。无论万科,还是碧桂园,想做地产寡头梦,还是20年后再说吧。争只在学术研究上具有意义,现实中存在的市场基本上都属非完全竞争市场:或者垄断竞争,或者寡头垄断。具体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亦是如此。在美国的多数行业中,最大的四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50%以下,但早餐食品业为83%、飞机制造业85%、烟草业为99%,这三个行业基本上可以归为寡头垄断。在中国,目前的电信业、石化业也是这种性质。

 

因此而言,目前我国的全国房地产市场肯定不是寡头垄断。然而,必须注意到一个规律:房地产业的区域性很强,从某个城市或某个城区或某个地产板块分析,又存在一个或几个开发商市场占有率很高的现象——事实上的寡头垄断。

 

区域性寡头垄断前几年曾普遍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基层政府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人,纷纷成立各种性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手中掌握的或廉价获得的大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的房地产开发,从而主导了区域市场供应,比如大华集国在上海宝山区大场镇。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土地调控的不断加强,尤其是2004年土地出让实行“招拍挂”之后,这种态势正明显弱化。而随着地产企业及项目并购风潮渐起,不免让担心,某些地产巨头,通过集中收购某些企业的大量储备用地,将很有可能和其它大型开发商联手成为区域市场的寡头。

 

寡头垄断形成后,必然损害社会总福利。近几年,屡屡传出某某城市的开发商结成不降价联盟的消息,比如年初有段时间曾盛传上海42家房产企业秘密发起《不降价宣言》,其中有条款为:“从即日到2008年12月1日,不得擅自降价,原则上从即日起不管销售如何,价格上每月应上调2-4%”。对于上海这样房地产市场规模很大的城市而言,由于开发商太多,这种联盟绝对不可能形成寡头垄断。但就某些区域或板块来说,如果几个主要的开发商进行定价方面的勾结,则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寡头垄断。

 

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寡头之间的合作难度很大,在达成表面合作协议后,谁都想暗地里增加销售量,以获取更多利润,结果就形成了经济学中所谓的“博弈论”。比如,欧佩克取在1970年代大获成功之后,一直没能再续历史辉煌;再如,2005年上海银行界关于限制个人房贷首付比例的“君子协定”,仅仅维持了几个月便在各自放贷的压力下分崩离析。因此,不排除个别房价联盟会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想若想维持半年以上,则几乎不可能。至于上海《不降价宣言》中所谓的“2008年12月1日之前不得擅自降价”,纯属梦呓。

 

针对寡头垄断,政府应该做点什么?关键在于促进企业竞争,扼制企业勾结。美国早在1890年就出台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明确规定寡头之间的合作协议是非法行为。目前,我国《反垄断法》也在紧锣密鼓地审定中。就房地产业而言,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土地,被政府紧紧控制在手中,开发商难以自由组织生产,因此具有阻止企业垄断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政府也应提高警慎性,既要避免某些区域的新增土地被开发商集中获让,又要适当关注区域存量土地在企业和项目并购过程中被个别大牌地产商大量持有的现象。比如,把大地块划小后分别出让,就是防范寡头垄断的一种有效路径;再如,土地增值税对于打击企业囤地和有意放缓产品供给的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当然这一新政目前在许多城市都未落实,税务部门和地方政府难道再放一次“空炮”?

 

综而言之,只有将房地产市场的全国性绝无垄断,与个别区域、板块的近似寡头垄断,分开谈论、思考、研究,并针对后者采取适当对策,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奉劝某些伪专家、假学者、无聊评论人,想清楚后再说话!

 

 

炮轰“碧桂园模式”之敛财失道!

 

“限外新政”棒喝高端楼市!

 

房地产广告包装魔术

 

 
 
 

上海再爆天价地:疯了,呆了,怕了

 

大盘开发何时寿终正寝

 

《色,戒》与张爱玲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周期是几年?

 

“杨氏成交量分析法”,预知房价走向!

 

水煮房价之“六方会谈”

 

上海的“小资天堂”是有传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