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阳:印象派文学批评

标签:
文学评论文化 |
分类: 我的评论 |
印象派文学批评
作者:孔阳
印象派是19世纪末的一项重要运动,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文学的感知和分析文学的方式。
一.文学批评中印象派的起源与发展:
文学批评中的印象派是视觉艺术中更广泛的印象派运动的延伸,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就像印象派画家试图捕捉对光线和色彩的短暂印象一样,印象派文学印象派画家则试图描绘人物及其周围环境的主观和感官体验。
文学印象派运动深受法国小说家爱德华·杜雅尔丁和他的开创性作品《劳里耶斯奖》的影响。这部小说出版于1887年,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印象派小说,采用了支离破碎的叙事、意识流技术,并注重感官细节来唤起人物的内在体验。
在杜雅尔丁的带领下,其他作家如斯蒂芬·马拉姆、保罗·瓦莱里和乔里斯-卡尔·休斯曼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采用了印象派的技巧,进一步推动了这场运动。然而,直到20世纪,印象派在文学批评中才作为一种分析和解释文学的独特方法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和认可。
二.文学批评中的印象主义理论:
文学批评中的印象主义强调主观体验和对现实的印象派呈现。它试图捕捉构成人类感知的短暂和瞬息时刻、感觉和情感。印象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作者的任务不是描绘客观的现实,而是传达对人物的主观印象和塑造他们体验的感官细节。
在印象派文学中,语言不仅是用来传达情节或描述事件,而且是作为一种唤起情感、感觉和感知的手段。重点是以一种生动和直接的方式来描绘感官体验的细微差别,如视觉、声音、气味、触觉和味道。印象派作家经常使用自由的间接话语、分散的叙事和生动的意象等技巧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三.文学批评中的印象主义的方法:
印象派在文学批评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文本。一些关键的方法包括:
细读:印象派评论家进行近距离阅读,检查文本的细微细节,以识别感官印象和主观体验。他们关注语言选择、意象和描述性段落,以揭示作者所创造的潜在印象。
感官分析:印象派评论家专注于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感官方面。他们寻找对景象、声音、气味和其他能唤起特定情绪或氛围的感官体验的生动描述。
心理探索:文学批评中的印象主义经常探索人物的心理维度。评论家们会检查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在体验,以揭示文本中所描述的主观印象和心理状态。
互文性:印象派评论家也考虑互文性,研究一个文学作品如何引用或回应其他文本。他们分析了作家如何与文学传统接触,并结合其他作家的影响来塑造他们的印象派风格。
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印象派文学评论家的目的是揭示一个文本的主观和感官维度,揭示有助于其整体意义和审美体验的微妙印象。
四.印象派文学的主要特点:
印象派文学包含了几个独特的特点,使它有别于其他文学运动。这些功能包括:
碎片化叙述:印象派作家经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避免线性叙述。它们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场景、时刻和印象,如果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这种方法反映了人类感知的碎片化和短暂的本质。
意识流:印象派文学经常采用意识流的技术。这种技术试图以一种不间断的和未经过滤的方式来捕捉一个角色的思想、联想和感官感知的流动。它提供了一个洞察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主观体验的视角。
象征主义和唤起意象:
印象派作家广泛使用象征主义和唤起意象。他们使用生动和感官丰富的描述来唤起情感、感觉和情绪。象征性的元素和暗示性的意象使读者能够在多个层面上接触到文本,并解释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强调氛围和情绪:印象派文学优先考虑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绪。作家们专注于捕捉氛围,光线和色彩的发挥,以及有助于影响作品整体情感基调的感官细节。这种身临其境的方法旨在将读者带到文本的世界中。
五.印象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与影响:
文学批评中的印象主义带来了文学分析和解释的范式转变。它强调主观体验、感官细节和对印象的唤起,挑战了优先考虑客观现实主义和情节驱动的叙事的传统方法。
印象派运动为探索人物的内心生活、捕捉人类感知的本质、通过语言传达情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为后来的文学运动铺平了道路,如现代主义和意识流写作,这扩展了印象派的技术和思想。
印象派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发了其他的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绘画和电影,促进了思想和方法的交叉融合。它影响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并促进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更广泛的文化和智力运动。
在中国,印象论批评倡导与践行者主要有李健吾。李健吾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法朗士。
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868年加入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帕尔纳斯派诗歌团体。在文艺理论方面,法朗士要求文艺评论家发表自己的主张,反对强加于人和教条式的批判。
李健吾在文学批评方面著有《咀华集》、《咀华二集》
30年代中国现代众多作家批评家都热衷于追求社会学批评,如左翼作家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仿吾的“政治批判模式”的批评;冯雪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等, 相反,一些非主流派如周作人的“宽容”批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分析与创造”的批评,显得比较孤寂。然而他们对文学批评新方法、新境界的创见, 是有相当建树的, 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另一视角。(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
综上所述,文学批评中的印象派起源于视觉艺术中印象派运动的延伸。它强调主观体验、感官细节和文学作品中对印象的唤起。
通过细读、感官分析和心理探索,印象派评论家的目的是揭示文本中嵌入的微妙的印象和审美体验。印象派独特的特点和方法对文学分析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继续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我希望这个对文学批评中的印象主义的系统介绍能让你对这个有影响力的运动提供有价值的见解。请随意提出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或深入研究印象派的任何具体方面。
(孔阳的文学批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