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阳:维也纳的挽歌——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2023-04-01 14:33:15)
标签:

文学评论

斯蒂芬·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分类: 我的评论

狭隘的民粹主义会撕裂我们和谐的家园,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都将是一个“昨日的世界”。

作者:孔阳

《昨日的世界: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斯蒂芬·茨威格自传作品。斯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创伤之中,一百年后,我们在他沉静的叙述中依然感受到他维也纳知识精英的优雅气质维也纳挽歌,一半是阴霾一半是光芒。

 

孔阳:维也纳的挽歌——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维也纳现代风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的毁灭性影响,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兴起,以及哈布斯堡帝国的逐渐衰落是《昨日的世界》的主轴,而细微处却是一位流亡作家的全部人生一位目睹并参与现代欧洲动荡和变革的知识分子生活;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幻灭感。

在奥地利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的最后岁月,茨威格以个人步履维艰成长经历,折射欧洲社会形态和文化艺术氛围,突现了末日世界颠覆人间苍凉。

皇帝的宫廷是一个严格遵守传统规矩和旧制度的地方,没有创新意识和进步的空间,时代的风雨使它变得更加脆弱。茨威格对这位年迈君主平淡乏味的统治,进行了批判性描述,揭示了20世纪初在欧洲普遍存在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的衰退。弗朗茨·约瑟夫的昏庸统治,是掀起欧洲政治崩塌和社会不安的根源。通过生动描述宫廷生活的腐朽和人民信念丧失茨威格对旧世界的衰落和一个新的、不确定的时代的出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深入的探讨。

茨威格对弗朗茨·约瑟夫和他所代表的政治败的控诉,体现了文学现代主义的担当精神,他审视了二战后社会的分裂和残暴,利用个人经验阐明了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趋势。通过生动的感官细节描摹和内省反思,茨威格创造了一个高度主观和印象主义的图景,塑造了叙述者视角和文学的强大张力

在欧洲社会衰落大背景下,作家在沮丧中回望过它曾经的繁华盛世,但它逐渐被普遍的破败、绝望和暴力所取代。茨威格洞悉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欧洲的秩序,释放了一波盲目愚蠢的不稳定的民族主义浪潮,破坏了前的国际主义合作意识与契约精神。他指出,结束战争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施加了严厉的惩罚性条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怨恨和民众受害者的感觉,它为此埋下了可怕的种子,推动接下来横蛮十年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19世纪末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欧洲日益加剧了不平等和社会分化,权贵官僚和工人阶级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对峙与分裂,导致许多中下层人民产生了对国家与个人前景绝望。作家还注意到,宗教和民族主义日益增长的狂暴影响造成了一种部落主义的狭隘偏激,是助1930年代出现的极权主义政权的罪魁祸首。

 

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深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僵化的教育体系,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性伦理问题。性别角色的不平等;对性的压抑以及扼杀创造力的僵化教育制度,都令人心生焦虑。这种教育体系拒绝接受新的思想或替代的思维模式,扼杀了一代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使他们现代世界的挑战准备不足。它是奥匈帝国独裁传统下产生的怪胎。

茨威格描述了一个优先考虑死记硬背和严格遵守规则,而非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系统。学校的课程主要关注古典文学和历史,几乎没有留下探索或实验的空间。教师被描绘成严格的纪律者的木偶,他们把服从高于一切。

僵化的教育模式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是轻微违规都将受到残虐的惩罚比如一个学生没有正确记住一段文章,或者迟到几分钟。茨威格讲述了自己的一件事,他的老师被他没有背诵一首诗激怒了,把他赶出教室,扔进走廊,他被迫在那里站了几个小时,他感到羞辱和痛苦,他稚嫩的心灵阴影密布。整个学生的时代,他在拘谨和不安中度过,恐怖的阴霾从来没有消散过。“运动有一个最小的地方,在尘土飞扬的体育馆里进行。”狭小的空间抑制了少年梦想的放飞,茨威格尖锐地批评了那种没有人情味、冷漠疏远和缺乏沟通的教学方式。此外,女孩被教导重视家庭技能和顺从的行为,而男孩则被鼓励追求学术和专业上的成功。这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妇女可获得应有机会,并加强了父权权力结构。

 孔阳:维也纳的挽歌——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维也纳现代风光

茨威格在世纪交替中流亡,在战争烽烟和经济颠覆中成长,挣脱畸形的教育观念探索健康的人生,这段经历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可贵的警戒。当然,也有对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迷人文化价值观的自惭形秽。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当时欧洲知识精英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气质。

由此我想说,昨日的世界》并不全是衰亡史的独白,这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是使我们看到了20世纪初期欧洲知识精英们,在物质匮乏中呈现的饱满的精神面貌。维也纳的文化求知氛围,以创造力、创新和知识交流为特征,作家挥发了大量的笔墨那个文人圈,温良、真诚、智性、幽默,是作家的一种自恋,也让读者产生仰慕和迷恋。

“和平的痛苦”时分,作家详述了与萧伯纳之间的辩论和与弗洛伊德深情友谊“他是一位致力于真理事业的令人钦佩的学者。”

昨日的世界》对精神分析的兴起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使人们从细节中认识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茨威格提供了在任何史料中都不曾表露的独特的一面,以及19世纪晚期维也纳的知识精英是如何对待医生弗洛伊德的,他们探索了一位探索人类心理本质的人。

弗洛伊德创造性地发掘了人的内在世界——“本我”。严重挑战对人类行为的传统观点。茨威格讲述,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当时的很长一段时间不人们接受,他面临着来自许多同行甚至整个学术界的强烈批评和反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概念,俄狄浦斯情结,人的“三我”状态以及个体是由本能和欲望而不是理性驱动的观点,都违背了当时盛行的主流信仰,动摇了根深蒂固的族类观念。弗洛伊德的理论被认为“不科学”和“不道德”

尽管如此,弗洛伊德执迷不悟地沉浸于自己的发现。他认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传统方法,如电击疗法和脑白叶切除术,是不人道和无效的。相反,他认为病人需要探索他们潜藏于体内的无意识欲望,解密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和性本能,才能治愈。

茨威格将弗洛伊德描绘成一个勇敢的思想家,敢于否定既定的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他叙述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方面的发展,以及他所面临的来自医疗机构和整个社会的阻力。

然而他的探索成果最终被学术界所惊叹。他革命性的心理学学说推演到了文学艺术领域,从欧洲蔓延到全世界,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挑战了延续千年的古希腊文学“模仿说”,在荣格和拉康的理论体系形成后,心理学一统20世纪的天下。

茨威格是弗洛伊德的密友,他对弗洛伊德的性格和人非常了解。他形容弗洛伊德是一个聪明和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他工作充满热情。弗洛伊德还是一位魅力迷人的演讲者,他对周围的人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

茨威格的回忆录,让我们看到了维也纳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艺术家、哲学家、学术和智性光芒,这些都证明了濒临崩溃的政权下仍然怒放着文明之花,思想的力量是外力不可摧垮的

这过程中,斯蒂芬·茨威格将知识精英们的流亡生活描述为一种深刻的震惊和幻灭。由于纳粹的迫害和其他政治动荡而被迫逃离他们的家园。在流亡中,他们努力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习惯,经常感到孤立,与以前的生活隔绝。此外,茨威格指出,知识精英在流亡中承受着重大的经济压力,许多人面临生计的困境。他们靠着韧性和勇气,依然保持令人折服地对知识和文化追求。

 

昨日的世界》不仅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文献,尽管带有怀旧的感伤基调,但它提供了认识二战前后欧洲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状况的深刻见解。同时,茨威格对人文主义的热情辩护与推崇使这本书成为对欧洲文明反思。读了昨日的世界让我们把世界看得更清楚——狭隘的民粹主义会撕裂我们和谐的家园,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都将是一个“昨日的世界”。作者:孔阳

 孔阳:维也纳的挽歌——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维也纳现代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