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丹拉瑟记者节 |
分类: 剪刀手自白 |
英语中“阵雨”是“shower”,跟“淋浴”一个意思,当我一路小跑冲进肯尼迪政治学院大门的时候,觉得这个通感真是很有道理的。已经快九点了,一路上就担心迟到,当电梯门打开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捋着湿嗒嗒粘在额前的碎发,慌乱中一扫,狭小的空间里,一个熟悉的老男人拂手站立——Oh my god,不正是丹拉瑟么。
笔挺的黑西服,深蓝色衬衫,没有打领带,显得比平时更休闲,宽阔前额,花白头发一丝不乱,两腮有深深的笑纹,典型的美国中部长相,身材魁伟,举止优雅,目光温和坚定。我心想,谁要说他已经76岁了我跟谁急。
兴奋而匆忙地向他表达了我的敬意,进去找位子坐下,让激动的心情慢慢平静。看着他熟练地在胸口别上微麦,坐在前台小憩,头顶的射灯在他脸上投下分明的阴影,只有额头和鼻子是光亮的,眼睛陷在一片浅黑之中,脸上略有疲惫之意,心里开始一点点涌上莫可名状的感伤。
这个男人,曾经是CBS晚间新闻最为骄傲和持久的面孔,以他著名的德克萨斯口音和牛仔般的俊朗外表赢得了全体美国人民长达20多年的忠诚拥护和信赖。他和ABC的主播彼得·詹宁斯、NBC的主播约翰·布罗考,并列为美国新闻主播三巨头,三人既是对手又是朋友,互相比拼、竞争、追逐了二十多年,象田径赛一样紧张和刺激的二十年。然而,从2004到2005年,短短一年间,丹拉瑟从CBS辞职,布罗考退休,詹宁斯病逝,三个人又几乎同时退出新闻主场。戏剧性的人生,象约好的一样。职业失误、人事已高、天命已尽、三个英雄齐齐落幕,一个时代就此终结。象BEYOND当年唱的《光辉岁月》,谁曾想过在光辉之后,会有那样骤然心痛的收场。
而这三人中,丹拉瑟职业生涯临近终端的风云突变,最令我为之肠结。
今年2007年9月8日,他正式起诉老东家哥伦比亚公司(CBS),要求赔偿7000万美元。是什么原因,让这个CBS长达24年的王牌主持,和CBS反目成仇?
B
再闭一下眼睛,2004年以来的种种变故开始浮现眼前:先是2003年9月8日,美国总统大选前两个月,丹拉瑟在CBS《六十分钟》栏目里引用了一份已故空军中队长Jerry Killan签名的1972年-1973年的空军备忘录,暗示小布什曾在服兵役时享受“特殊待遇”,指出当年担任国会议员的老布什曾经向军方施压,伪造小布什服役记录,文件中还包括小布什因表现不佳和未接受体检而遭停飞等的记载。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但很快质疑声纷至沓来,网络上有人指出,该节目引用的文件是电脑制作,因为字体和格式与七十年代的打字机样式不符,保守党也乘机造势,质疑CBS和丹拉瑟的新闻公信力,然而CBS一直坚称该报道可靠,直到Jerry Killan的秘书出面澄清备忘录有假,而该文件的提供者Bill Burkett也承认他误导了CBS的制作人,CBS才承认犯错。在该事件沸沸扬扬近两周后,2004年9月20日,丹拉瑟发表电视讲话,向公众道歉:
“我没有充分调查,时间不足,误信人言……此事无可辩解,不是找借口的时候,我犯了错,我们犯了错,我为此道歉”
然而,美国人对“信用”二字看得太重,中国的新闻主播,可以在全国人民面前公然撒谎,但稳坐宝位,无知无耻;但丹拉瑟,只因为职业生涯这一个重大的污点而信用大降。再加上共和党媒体的穷追猛打以及网络新闻的不依不饶,2004年3月9日,他从CBS夜新闻提前辞职,结束了他24年的主播历程。这使得一直有“完美新闻人”之称的丹拉瑟的谢幕,多少有点黯然。
今年9月,他正式起诉CBS违反合约剥夺了他的播音时间,让他在“布什服役误报事件”中成为替罪羊,目的是“安抚白宫”。也许,这位老新闻人终于觉得冤了,他认为这条新闻的幕后制作者有很多,就因为他是主播,而让他为CBS承担了过多的责任,重创了他40多年苦心积累的职业信誉。
然而,在今天的交流会后的问答中,许多美国的本地记者依然无法接受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他们咄咄逼人地说,“请不要告诉我们,这部分是谁谁做的,那部分是谁做的,跟你无关,我们想知道的是,你,丹拉瑟,你做了什么,你本人到底有没有提出核查文件的真实性?”
丹回答说:“质问当权者是我一直的努力,这个新闻本身并不虚假,到现在为之,布什没有出面否认过,国会没有出面否认过,我认为事实本身是存在的,但文件的引用是存在重大失误的。”
一些美国朋友告诉我,这个“误报”事件,很可能是布什选举团和亲共和党媒体的“合谋”,他们故意放出一份假文件,知道CBS会见猎心喜,一旦未经核查急于公布,共和党阵营就立刻抛出文件硬伤,让CBS有苦难言。丹拉瑟喜欢挑战权威的嗜好和对“调查性报道”的狂热,使他的这次的失误成为了事件最大的受害者。
从我的角度,我会觉得美国人太较真了,对这么一个功勋卓著的老新闻人太不宽容了。他们跟我解释他们的逻辑,说:如果这个节目得当年的普利策奖,得奖的是你丹拉瑟,不是别人。所以如果这条新闻惹了麻烦,承担责任的,也必须是你。因为你是主播和主编,所有观众认的就是你的名头,你的面孔,你必须对以你名字播出的所有新闻负全责。更何况这是涉及现任总统的负面新闻,太重要了,必须要一再核查。不管多么急于发表,真实性是一切的基础。
对于美国新闻人来说,一条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不仅是check,也不仅是double
check,而是必须treble
check(再三核查),也就是check,check,再check。
哪怕你是一个名满天下的新闻人,哪怕你已经七十多岁高龄,哪怕谁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哪怕……。这就是新闻,只要你身在其中,你必须每时每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C
曾几何时,多少美国人回家的时候,都会说,“亲爱的,给我端一杯马提尼,我要看丹·拉瑟播报的新闻。”;曾几何时,《新闻调查》的阅览柜里堆着厚厚的翻录的《六十分钟》的录像带,领导逮着新来的我,有事没事就说“抽空好好学习”;曾几何时,组里开会讨论采访风格,小柴、老杨开口闭口都是法拉奇、丹拉瑟、芭芭拉·沃尔特斯……这些闪亮的名字,是在我步入新闻圣殿道路中一盏盏阿拉丁神灯,是擦一擦就会跳出来的灯神,是给我力量和指引的巨人。
今天看到白发的丹拉瑟,距离如此之近。这个76岁的战士,不管受到多少非议,依然没有停下作为一个记者的脚步。
回顾丹拉瑟的记者和主播生涯,是让人惊艳的高潮迭起:
1961年,这个德克萨斯小伙子在风暴中心不顾生命危险报道德州飓风,给全美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63年11月22日,丹拉瑟以提前17分钟的速度,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了肯尼迪遇刺的消息;70年代调查水门事件,80年代初乔装进入阿富汗采访报道圣战者游击队反抗苏军入侵,1990年成为首次独家专访萨达姆的西方记者,2003年又被萨达姆点名要求接受专访,他的报道,遍及越南、波斯湾、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
他的采访以咄咄逼人、挑战权威和争锋相对出名。他曾经在1988年因为“伊朗军售弊案”和当时担任副总统的老布什对骂,也曾经在“拉链门”事件中让克林顿下不来台。一个美国记者朋友向我回忆了1974年水门事件中他跟尼克松的一段著名对答:
当时是白宫记者招待会现场,尼克松点了丹拉瑟的名,丹拉瑟站起来,因为他挑战总统的名气,满场同仁都开始鼓掌和吹口哨为他助阵,于是尼克松开玩笑说“are you running for something?(你是在参加竞选吗?)”,丹拉瑟想都没想立刻反唇相讥“No,sir. Are you?(不,先生。你是吗?)”。这里面隐含了很强的双关色彩,会让人联想到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隐瞒和试图逃避(run from something),而且,当面冲撞总统,反应如此之快,让他名声大振。
而且,在三大黄金主播中,他是最情绪化和自由派的一个,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党派立场和爱国主义情怀,也曾引起争议和批评。比如,9·11事件发生后,他曾经坐在地上,悲痛地含泪朗诵《美丽的美国》;在纪念援救女兵林奇的节目中,他还背诵过约翰·丹佛著名的《回家的乡间路》(《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的歌词。但同时,他是一个真正的记者。他是美国调查性报道的先驱,坚持主播不能坐在直播台后,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到达新闻现场。于是,即便在被迫离开主播岗位后,73岁的丹拉瑟坚持依然做一名一线记者。2006年11月,75岁的丹拉瑟加盟高清晰电视网HDNET,推出了每周一小时的节目“丹·拉瑟报道”(Dan Rather Reports),在网络新闻和娱乐化新闻甚嚣尘上的今天,依然坚持走调查性报道和传统新闻路线。
云舒云卷,美国电视新闻的新生代们风起云涌、当仁不让。替代丹拉瑟成为CBS晚间当家花旦的女主播布里克,年薪1500万美元(丹拉瑟辞职时只有700万美元);被邀请主持去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电视新贵,主持新闻脱口秀的斯图尔特,也是天天妙语连珠,讽刺当权政府表现一流。但他们在我心中,都不能取代丹拉瑟奔忙在新闻一线,风尘仆仆的身影。
丹最欣赏的主持人是CBS五十年代的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欣赏默罗所说的:“电视可以用来教育、启发甚至鼓舞观众,但是如果人们没有这样做的决心,电视无非只是一个装了电线和光影的盒子。”
结束的时候,我跟他合了影,象是了却一个许久以前的心愿,象是,给一张没有写上地址的明信片,贴上一枚珍贵的邮票。
D
手机短信里,接到柴静的短信:范,跟老郝正在山里调查呢,秋意正浓,漫山柿子。
我知道,她们也一直在路上,从不停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