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庚申之变——中国的梦醒时分

(2023-12-16 23:37:27)
标签:

庚申之变

分类: 天下书屋




  1840年,大清道光二十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的触动是不大的,《南京条约》签订完,大家以为这件事就完了,歌照唱,舞照跳,日子和以前一样照样过,大家既没有觉得改革有必要,更没有觉得向西方学习有必要,英国人的火炮、战舰、数学,他们认为都来自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虽然我们战败了,但是也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西方蛮夷。


  真正震动中国社会的是1860年,大清咸丰十年的庚申之变,大清帝国上上下下是亲眼见到了北京城落到了英法联军之手,皇帝跑了,联军五六百人从安定门进城的时候,时任礼部精膳司郎中的刘毓楠在日记中记载“我兵跪迎,观者如市”。我大清八旗兵是跪着迎接人家进来的,老百姓都围着看热闹,没见过洋人。恭亲王奕是亲眼见到了圆明园被烧,他给承德的皇帝哥哥写报告说“痛心惨目,所不忍言”,“目睹情形,痛哭无以自容”。也是在同一时间,三十岁落榜的江西士子陈宝箴也是亲眼看到了圆明园的大火的。


  在大清那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普遍将这一事件称为“庚申之变”,但是没有人将1840年那场战败称为“庚子之变”,“庚子之变”指的是后来的义和团事件,可见“庚申之变”给中国人的刺激是巨大的,庙堂与江湖之间普遍认为,原有那套制度根本维持不下去了,我大清必须改革开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