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32年到1939年,欧洲的反犹主义愈演愈烈,这为巴勒斯坦地区带来了被称为第五次阿利亚的移民潮,一共来了175000人。移民中大部分来自波兰,那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有21%来自德国。德国犹太人对巴勒斯坦地区来说是新鲜的,因为之前这个地区主要接收的是东欧的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领导者和德国外交部达成了转运协议,德国犹太人可以将自己的积蓄以物资出口的形式转到德国之外。这笔总计6300万英镑的钱投资到了巴勒斯坦,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扩张。
1930年巴勒斯坦地区有6000多家公司,到了1937年达到了14000多家,工人数量从19000增加到55000,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大萧条的时候,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小规模的经济繁荣,此外新移民中有许多专业人士,推动了许多学术机构,比如希伯来大学和其他研究、医疗机构的出现。
德国犹太人不仅给巴勒斯坦地区带来了资金和专业技能,还带来了文化转变的种子。古典文学和音乐都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著名的小提琴手布罗尼斯勒·休伯曼推动这里成立了后来闻名世界的巴勒斯坦交响乐团,这位小提琴手10岁的时候就曾经在维也纳为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演出。
第五次移民潮给巴勒斯坦地区带来了鲜明的欧洲特征,带来了规范的转变:以前是疾风暴雨的俄国先锋,燃烧着许多理想主义的火苗,现在是更稳重的,精打细算的德国因素。德国移民很快脱颖而出,他们被称为耶克(Yecke),名字来自Jacke,或者jacket,即“夹克”,因为德国移民很有绅士派头,在巴勒斯坦这么暖和的地方也穿着长衣,和那些穿圆领、短袖T恤、不穿夹克的犹太移民很不同。新来的移民也主要是城镇居民,特拉维夫吸收不下,耶路撒冷犹太人数量急剧膨胀,海法的人口从1931年到1935年增长了4倍。
同时犹太人内部因为社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政治见解的不同,也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甚至出现了政治谋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