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2018-03-09 14:07:29)
标签:

影评

三块广告牌

法治精神

贪嗔痴

执念

分类: 闲章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美国南方小镇艾宾。因女儿外出时遭奸杀,几个月后案件仍未告破,一位愤怒的母亲租下了公路旁三块巨大广告牌,在上面控拆警方办案无能,矛头直指艾宾镇警察局局长威洛比,一位忠于职守但已身患绝症的老警官……


当我在购票网站看到《三块广告牌》的剧情简介时,是准备把它当成一部宣扬美国法治精神的影片来看的。当然,走进电影院也是冲着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演技。就在3月5日,她凭借着在《三块广告牌》中对女一号米尔德里德的操控自如的演绎,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奥斯卡影后。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的确,从宣扬民主国家法治精神的角度,尤其是从教育警察如何当好一个警察的角度,这部影片堪称一部教科书。譬如,它告诉你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你可以花钱在广告牌上质疑公安局的破案效率,而警察只能干瞪眼;你可以在违法犯罪之后公然对警察撒谎,哪怕你没来得及逃离犯罪现场,只要警察没有真凭实据,他也只好对你客客气气,恭送你大摇大摆地离开……总之,在美国南方这个偏僻落后的小镇,曾经发生在某国首善之都的那种警察设伏抓嫖、暴揍无辜公民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发生的。


然而,当我走出电影院时,我必须承认,我小看了这部影片,它想告诉我们的,远不是只有民主国家的法治精神那点东西。类似“宁可放过一千绝不错杀一个”之类的道理,用来教育中国人尤其是警察叔叔当然是很有价值的,但这部影片之所以在欧美国家也备受关注,之前斩获多个电影节大奖,肯定不是只有约束警察权力这点儿在西方国家早就是家喻户晓的常识。


用中国人从小学到的分析一部文艺作品的方法,我们必须找到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但如果这样做肯定会失望。影片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支离破碎,很难分清主次。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视角看,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有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同性恋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共鸣。而这也正是一部好电影所应该拥有的,正如鲁迅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如果问我看见了什么,回答就是两个字:执念。用佛教用语来表述,就是贪嗔痴的“痴”——三毒中之至毒,人世间一切苦难的根源。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母亲米尔德里德,之所以与警察纠缠不休,看似是要为无辜被奸杀的女儿讨回公道,敦促警方尽快破案,而实际上,她真正的敌人并不是警察,甚至不是杀害她女儿的凶手,而是她自己。所有那些指向他人的冲突,都是她在内心与自己缠斗所幻化出来的外在影像。女儿被杀害的那一天,临出门之前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口角,女儿想借车,米尔德里德不肯,女儿说了句气话:“我会走路过去的,我希望我在半路被强奸!”而米尔德里德也以气话回应:“我也希望你半路被强奸!”结果一语成谶。米尔德里德因此被被自责和愧疚压得不堪重负,寻找杀人凶手成为她缓解压力的唯一手段,也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因为这一点执念,镇子上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写。


从好的一方面说,执念意味着执着、坚韧不拔,是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所具备的非凡品性,比如相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之类。但与此同时,执念也是一种偏见,用佛经中的话说,就是人人皆有的“所知障”。


很多时候,世界并不是按照我们内心的认知和想法运转的。我们通常以世俗的观念和自身的好恶来评判一个人,但实际上“好人”往往并不是那么好,“坏人”也坏不到哪里去,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灰色的,只是灰度不同。影片开头米尔德里德走进公路广告牌租赁公司,里面的小伙子正在悠闲地读一本书,这时镜头特意给到了书的封面,“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米尔德里德是以痛失爱女的悲剧性形象登台亮相的,她一开始就被设定成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她的愤怒以及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都站在道德至高点上,具有道义上的无可置辩性。尤其是与警方作对的举动,很容易被理解为公民问责政府,在美国是一种政治正确。但是越到后来,我们越发现这位愤怒的母亲似乎偏离了我们对她的角色期待,她刺伤了同情威洛比警长的牙医,殴打了向她扔臭鸡蛋的儿子的同学,甚至纵火焚烧了警察局。看到这里时,我们都知道内心的执念已经让她开始干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但她依然是那个痛失爱女的、令人同情的母亲,这让从小就习惯了黑白分明的我们有些不适。相信很多观众会因此想起江歌的母亲,对,她们很像(甚至长得也有点像),可是当初我们评判江歌事件时,内心是否也会产生我们看这部电影时的困惑?我想大多数人不会,他们都被自己的执念控制了——无论是江歌的母亲还是刘鑫,她们的形象在大多数人心中一开始就被固定了,哪怕后来有再多的事实披露,也不能动摇他们先前的评判。这就是公共舆论中的执念,在这样的执念下,真相变得无足轻重。


好人难寻,好事也不多。用中国的老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也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真相。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像天体运行那样,有确定的轨道和速度,多数时候它们是杂乱无章的,是没有逻辑的,或者说,世界本身就是荒芜的,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居住其间或俯瞰其上。影片很早就告诉我们,再忠于职守的警察也是做不到命案必破的,就好比米尔德里德的女儿被奸杀,警察几个月破不了案,因为没有任何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悬案的大量堆积是常态,将来能不能破案很大程度上靠运气,很多案子根本就破不了,所谓“正义或许迟到,但它绝不会缺席”更多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对于大多数像米尔德里德这样的受害人家属来说,唯有时间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伤痛,但这个过程是漫长和痛苦的,是令人绝望的。我们也经常在国内新闻中看到类似事件,由于警方长时间不能破案,刑事案件受害人家属数十年如一日自己寻找凶手,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终身一事无成。他们和米尔德里德一样,也是放不下内心的执念。


影片后半部分有一瞬间的峰回路转,一名男子路过小镇时在酒吧里跟人吹嘘他曾经奸杀一个女孩,被离职警察狄克森听到……看起来故事正在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演进,哪怕电影到这里结束,观众也会获得某种满足感。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残酷地打碎了观众的期盼,该名男子最终被证明并非杀害米尔德里德女儿的凶手,有确凿证据证明他当时不在案发现场。于是,一个结局有可能大团圆的故事再度破碎,直到最后也没能粘合起来。电影编剧或者小说原创者并不想拿出一个正义得到伸张或是愤怒得有些扭曲的母亲得到救赎的故事,他只是把真实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世界是好人难寻的,是没有逻辑的,是破烂不堪的。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相比世界的荒芜,人性、人心的荒芜更加令人绝望。中国人常说“推己及人”,也就是人人都有共情能力,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痛苦,特别是当自己也身处或曾经经历类似的苦难时。而实际情况是,米尔德里德心坚如石,似乎很难体察别人的痛苦。有人告诉她威洛比警长患上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而他有一个太太和两个女儿。米尔德里德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很冷漠地说“人人都会死”。她的潜台词是,这没什么大不了,一个警察并不能因为自己快要死了就可以放松对犯罪分子的追查。看到这里我很想冲进银幕对她说,一个母亲也不能因为女儿被杀害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人性就是这样。多数时候,人们并不会因为自身遭受苦难而更加同情别人的不幸,恰恰相反,自身的不幸只会加深对这个世界的仇视,希望别人更加不幸。这就是我执,所谓一念无明。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灰暗的,尽管偶有引人发笑的黑色幽默。尤其是当威洛比警长自杀后(他可能是小镇上最好的人,除了爱说几句脏话),事态愈发不可收拾。威洛比留下了三封遗书,旨在化解米尔德里德心中的怒气,年轻警察狄克森的戾气,以及他的太太的悲伤,可惜目的均未达到。整部影片中,米尔德里德也显露了几次人性的温暖色调,比如她看见一头小鹿时眼中掠过的柔情,她在警局为病入膏肓、口吐鲜血的威洛比警长擦拭血痕,她的前夫和新欢对她恶语相向时,她最终放下了手中的酒瓶(所有人都以为她会把酒瓶砸在前夫的脑袋上)。但这些只是昙花一现,不足以让她放下心中的执念。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影片最后,米尔德里德和狄克森开车驶上了通往另一个城市的公路,他们要去寻找那个在小镇旅馆吹嘘自己曾经奸杀过一个女孩的男人。车上有一把子弹上膛的步枪。两人都很清楚,这个男人并非杀害米尔德里德女儿的凶手。对米尔德里德而言,这次行动是她心中执念的又一次转嫁,威洛比警长自杀了,警察局烧了,但她心中的怒火(或者说内疚)并没有平息;对狄克森而言,那个男人虽然没有杀害米尔德里德的女儿,但他认定此人是另一起奸杀案的凶手,必须得到惩处,而由他亲手来办这件事,正好可以向那位辞退他的新任黑人警长证明,谁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者。


这不是正义的复仇之旅,而是人性滑向更加不可预测深渊的罪恶之旅。也许是创作者不想让电影留在观众心中的光谱过于灰暗,影片结尾处手下留情,让乌云中透出一丝光亮——在车上,狄克森问米尔德里德:“我们确定要杀死那个人吗?”米尔德里德回答:“路上再决定吧。”


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之旅,未知而凶险。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评《三块广告牌》)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崇尚理性,但绝大多数人行事依靠直觉而非理性,直觉的背后就是执念。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愤怒的母亲。


每个人都是狭隘的,而人的狭隘是太多悲剧的根源。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是无法解决的,此时如何破解我们心中的执念?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影片中那句“愤怒只能招致更多愤怒”不是答案,只是问题的另一种表述。至于“愤怒无法解决问题,只有爱可以”之类的心灵鸡汤,更是隔靴搔痒。须知爱和愤怒一样,也是人的执念。


我也没有答案,只有一些思考。


——————


PS:一部破碎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一个破碎的世界,破碎的自己。这样的电影,是很难让人获得那种走出影院后全身通泰的满足感的。如果想high一把,可以去看《厉害了,我的国》,在集体的伟大中充分体验到自身的雄起。

 

- END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