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吃喝转战高校内部招待所?
(2014-05-30 21:47:31)分类: 时评 |
5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深入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的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公务接待用餐一律在学校食堂或内部招待所安排;能在校内召开的会议,不在校外召开。(《京华时报》5月30日)
各门户网站转载这则新闻时,标题大多被制作成“教育部规定高校公务接待一律在校食堂用餐”,有意无意隐去了“内部招待所”几个字。如果单看标题,确有些喜大普奔的味道——高校食堂的饭菜是个什么水准,看看网上大学生们发的吐槽帖就知道了,如果高校的公务接待能够做到与学生同甘共苦,不仅公款吃喝的问题有望药到病除,没准儿学生们也能在接待日跟着沾沾光、打打牙祭呢。
然而加上“内部招待所”,情况就大不同。在高校里,“招待所”和“食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里面的学问大了。
先说说名称。“招待所”这个词儿,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今早被引领时代潮流的高校弃之不用,而代之以“接待中心”、“培训中心”、“交流中心”等。这类场所,不仅用于高校内部接待,多半也对外营业。
去年笔者到鄂西某城市旅游,临行前在去哪儿网订房,相关搜索排名第一的就是该市某高校接待中心,网友评价是“四星级的标准、两星级的价格”。入住之后发现,该接待中心果然高大上,各种档次的客房、高档餐饮、桑拿、健身会所等一应俱全。毫不夸张地说,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如果有高校驻扎,那么高校里的“接待中心”差不多就是当地最好的宾馆。
如果是一、二线城市,高校的“内部招待所”就更是奢华。两年前有媒体报道,某省城一高校按五星级标准在校园内建酒店,引发舆论质疑。当然,这个酒店打出的名号不是“五星”,而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负责人说:“人家来访问,搞学术交流,自己搞得那么寒酸,难免丢中国人的脸。”在这样的“内部招待所”搞公务接待,或召开会议,接待水准和排场都足够了,还用得着走出校门、舍近求远吗?
八项规定出台后不久,新华社曾披露“多地公款吃喝转战内部餐厅”,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高校食堂的饭菜虽不如机关单位食堂高端大气上档次,但高校的“内部招待所”足以弥补这一“短板”。因此诸位看客不要太天真,觉得公务接待放在“校内”就能解决问题。退一步说,就算高校里没有拿得上台面的“内部招待所”,只要主人“好客”,学校食堂也是可以玩出花样的,比如隔出几个高档包间,请五星级酒店的大厨来掌勺。
转作风、反“四风”,高校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在公务接待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规定,诚然有必要,但不能搞形式主义,只在“校内”、“校外”上做文章。事实证明,公款消费中的奢靡之风,与消费地点并无必然联系,无论在哪个地方搞公务接待,明确标准、严格执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言之,从制度建设上扎紧高校的“钱袋子”,才是高校反“四风”的治本之策。
如今中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定期“晒三公”,这被认为是从源头上整治三公消费腐败的一剂良药,而据媒体报道,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跟进,这是不正常的。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学生的学费和社会捐赠,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高校都应向社会公开包括三公开支在内的经费使用情况,只有公开,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才能有效压缩“四风”存在的空间。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出台一些强制性规定。
前一篇:一个贫困村哪来那么多的接待费
后一篇:“公安局长冒充警察”不能当笑话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