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经济”是“权力经济”的一个脓疱
(2014-03-11 22:37:25)分类: 时评 |
两会内外,网上网下,不只一人感慨:要想经营好企业,首先要“经营”好部门;“经营”好部门,必先“经营”好处长。不少人把这种“经营”归纳为“处长经济”、“科长经济”现象。有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说,企业经常遭遇处长、科长的吃拿卡要,一个项目在审批过程中被处长、科长拖黄的事太多了。代表中一位来自西部的厅级干部透露,他有时候也会为一些项目请这些有行政审批权的处长们吃饭,送点土特产搞好关系,很无奈。(新华网3月11日)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县管不如现管”,“大菩萨好求,小鬼难缠”。处长、科长这样的官员,在官僚体系中,级别不算高,但处于权力运行的关键位置——虽不拍板,但具体经办;虽不是一把手,但一把手的所有指令都得靠他们执行,可谓“人微言重”,如果搞起权力寻租来,绝对不含糊。
新闻中说,去年以来,国内查出的数桩科、处长腐败案件,其贪腐数额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小官大贪”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据此认为,如今有的“苍蝇”比“老虎”还凶猛,因此打“老虎”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苍蝇”的危害性;此外,一些职能部门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顺畅,要加强对“权力末梢”的监管。
就事论事,“抓苍蝇”、“盯住权力末梢”确有必要。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还需要对所谓“处长经济”、“科长经济”现象作更为深入的剖析。
关于权力寻租,学者吴思在其《潜规则》一书的开篇讲了一个故事。明代军队将校升迁,都要贿赂一个比他们官职低得多的兵部小吏,因为这个小吏负责向兵部官员上报军功,将军们怕他在数字上做手脚——这很像是今天的厅长请处长吃饭。这小吏如此可恶,将军们恨得咬牙切齿,但还得给他送钱。而兵部官员并非不知道小吏经常干些欺上瞒下的勾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吏”的所作所为只是“兵部利益”实现的一个途径。因此当一个部门权力运行不正常时,不能仅从“小吏”身上找原因,还要问问为什么“小吏”拥有生杀予夺、为所欲为的权力。这就像一个人身上长了个脓疱,不能仅仅挤破脓疱了事,还要找到它的发病机理才能对症下药。
“处长经济”只是权力腐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因为处在权钱交易的前沿,所以比较容易看清楚,比如某个项目进行审批时,企业一般都是直接和具体负责行政审批的处长、科长们打交道。现在的问题是,处长、科长们在行使职权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项目到资金,给谁不给谁,给多给少,什么时候给,有时全看处长、科长的一支笔。这种情况下,把谁放在处长、科长的位子上,都有可能腐败。
经常听说某个领域或某个岗位是“腐败高发区”,从前是城建、交通等部门,或“一把手”,后来范围不断扩大,连科技部门、高校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清水衙门”也不能幸免,如今则是处长、科长。其实所谓“腐败高发区”是个伪命题,任何掌握公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只要权力运行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漏洞,就会为权钱交易打开方便之门。
官不在大,有权在灵。所谓“处长经济”、“科长经济”,究其实质,只是依附在“权力经济”身上的一个比较显眼的脓疱,仅仅切除这个脓疱,就是锯箭疗法。而要根治“权力经济”,唯有实现对权力的全方位制约和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只能起到“限权”的作用,而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具体到处长、科长们的职权行使,如果凡经处长、科长们处理的一切事项,都实行标准化、公开化和限期化,所有的标准都公开,凡是符合标准的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否则就是失职甚至渎职,就要被追究责任,处长、科长们的手还伸得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