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色大厅里的文化政绩狂想曲

(2014-03-11 00:50:35)
分类: 时评

“我们现在很多‘走出去’的演出就是自娱自乐,被人家当笑话看。”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在政协文艺界别分组讨论时直言不讳。据谭利华介绍,去年1至8月,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共接待了133个来自中国的音乐团体,大部分都是到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的。在场的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宋祖英表示,中国演出团队去金色大厅演出已经成为一种灾难,而她自己则开了一个“坏头”。(《中国青年报》3月10日)

 

曾几何时,维也纳金色大厅在国人心中俨然已成为“世界音乐圣殿”的代名词,仿佛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意味着个人或团体的音乐造诣获得了国际认可。这座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一度也寄托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

 

殊不知,在奥地利人眼中,金色大厅也就是维也纳众多音乐厅中比较大的一个,远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圣殿”。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管理下,这里只是一座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切磋技艺、展示自我的有偿活动场所。换言之,人家是开门做生意的,“来的都是客”,任何人只要付得起两三万欧元的场租,无论音乐素养高低,皆可享有在金厅彩排并演出的权利。

 

于是,就有了专业演员自费或拉赞助在金色大厅登台献艺,有了音乐团体筹款前来亮相,有了业余音乐爱好者甚至是度假的学生、旅游的老人凑钱登台的情况,又或是企业界人士花钱为自己或亲友圆梦的演出。当然,这些年在金色大厅露脸露得最多的还是中国人,尤其是自2003年宋祖英在金色大厅开演唱会之后。所以宋祖英说,“我想我是开了个‘坏头’。”

 

客观而言,金色大厅纵然是鱼龙混杂,但在这里登台表演的并不乏真正的音乐艺术家,因此不能说金色大厅就是个欺世盗名的场所,欺世盗名的另有其人。宋祖英说她开了个“坏头”,多半是自谦,众所周知,她当年的演出相当成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赢得了各方面的肯定。“坏头”的另一层含义是,宋祖英没想到,此后金色大厅里的中国人表演完全变了味道。

 

照谭利华先生的说法,这些演出基本卖出不门票,靠使馆和商会向当地华人免费赠票,“搭上钱都没人看”。据说连当地中餐馆的厨师都“听怕了”,不愿前来捧场。没有观众怎么办?不要紧,自己凑!四五个团体一起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互为观众与演员。于是乎,热烈鼓掌有了,电视录像也有了,临走前再从网上down下来一个市长签名的纪念证书,就可以载誉而归。

 

在老外眼里,这简直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想必维也纳人在笑纳一笔笔场租费时,心里也在暗笑中国人钱多人傻吧。其实不然,精明的中国人哪会做赔本生意?钱是花了不少,但不是自掏腰包——2010年文化部曾下发《制止国内演出团体赴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出场所“镀金”风的紧急通知》,通知的大体内容是,不赞成各省市用政府资金支持团体进入金色大厅演出。据此可知,所谓“钱多”多半花的是公款。至于说“人傻”,那是老外不了解中国文化圈的“行情”——只要在金色大厅露一脸,回国后立马身价培增,名利双收自不必说,地方政府脸上也有光彩。花两三万欧元的场租费就可以打造“扬名海外”的文化政绩,这个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在畸形文化政绩观的主导下,维也纳金色大厅几乎成了中国人自娱自乐的卡拉OK厅,说是“文化走出去”,实则是丢人丢到海外。开了“坏头”的宋祖英对此忧心忡忡,因此她建议文艺演出“走出去”应该有一个审核审批的过程。自费到金色大厅K歌,这事儿谁也拦不住,也管不着,可对于那些打着“文化输出”的旗号,由政府出钱到金色大厅的“镀金”行为,确实有必要管一管了。花纳税人的钱到金色大厅K歌,此风必须刹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