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将一份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递给办公室的每个人看。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待遇。(《新京报》2月25日)
一个“小康县”经过16年的努力,不是发展建设成为更加富裕的县,而是成功“返贫”,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咄咄怪事。
与放鞭炮或挂大红条幅庆祝成为贫困县的地方相比,大同县扶贫办的王主任显得很低调,他只是在办公室传阅文件。然而无论是王主任还是这个县的党政主官,此刻的心情想必是无比激动和万分欣喜的。一顶贫困县的帽子意味着什么?王主任算了一笔账:贫困县每年可获得保障房项目支持资金2000万到3000万、扶贫专项资金1300万、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亿。这还只是看得见的好处,隐性的好处就更多了:扶贫项目引进,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来自国家、省里、市里的各种帮扶……
按照当地一些官员的说法,大同县上世纪90年代成为“小康县”,纯粹是当时的领导为了政绩瞎胡闹——彼时全国刮起小康风,到处都在树“小康县”的典型,当时的主政者为了荣誉和面子虚报统计数字,非要争当“小康县”,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同县这些年穷得经常连公务员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并且自打“小康”之后,这个县的苦日子就开始了,什么政策利好也捞不着——你一开口别人就会说:小康县哪会缺这点钱?
看来,“小康县”是大同县前任官员拍脑袋决策外加弄虚作假的结果,一顶“小康县”的帽子,坑害当地百姓十几年。而现如今重归贫困行列,是“拨乱反正”——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大同县18万人口中,有近6万贫困人口,即便县城所在地的西坪镇,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也在四成以上。这样的穷县,理所当然应该享受贫困待遇。
然而大同县这个新晋的“贫困县”,其“贫困”面目依然很可疑:既然当初可以为了政绩打肿脸充胖子,焉知今日不会为了政绩装穷?无非是政绩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当初的政绩叫“面子”,今日的政绩叫“实惠”。
新闻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传神,一个叫“要”,一个叫“跑”。当初“小康县”的帽子,是时任县委书记“要”来的,时至今日当地不少官员还在埋怨:别的县都不要,就我们县要!如今“贫困县”的帽子则是“跑”来的,扶贫办王主任谓之“跑下来了”,“得到这一纸文件,像跑赢了一场竞赛”。
是“跑”是“要”,意思都差不多。原来,“小康县”也好,“贫困县”也罢,都是可以去“跑”去“要”的,关键于在于你“跑”得是否勤快,“要”得是否有方。由此想到坊间流传的一个笑话:甲县和乙县争当国家级贫困县,甲县失败,县长含泪说:我们这次没能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16年的“小康县”一夜之间倒退至“贫困县”,出现这样的荒唐事,仅批评基层政府官员扭曲的政绩观是不够的。国家贫困县政策,事关有限的扶贫资金能否用到刀刃上,因此贫困县认定需要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审查机制、监督机制乃至问责机制。而现在的情形却是,在一些地方,说你贫困你就贫困,说你小康你就小康,这表明主导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力运行过程不够透明、缺少监督,以至于对贫困县的认定过于随意,一个县是穷是富完全取决于官员的政绩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