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这段时间北京流行一个热词,叫“北京咳”。据说,该词在经常来往北京的外国人中间已经流传若干年,北京人民本来不是很在乎,但由于“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近日成为新北京精神,北京人民开始接受这种说法了。
但还是有人对此表示极大愤慨。据《经济参考报》昨日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何权瀛非常激动地对记者说:“最近老是有人问我‘北京咳’,医学上根本就没这个词儿。引发咳嗽的原因很多,包括抽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气候原因和空气污染等等,不能简单地下定论。在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之前,不能说什么‘北京咳’,这词儿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
何权瀛先生一不小心就代表了一回北京。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何先生无比热爱北京的心情。不过,同为北京医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医生于莺的表现就淡定得多,她在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时间发微博说:“一个正在猛烈咳嗽咳痰的医生飘过,笑而不语……”
“北京咳”是神马意思,相信绝大多数北京人都心知肚明,无非是人们借此表达对北京空气质量的不满,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学术语。至于说“北京咳”侮辱了北京,真不知从何说起。“香港脚”的说法已经流传一百多年,无非是当年英国人初到到香港时水土不服导致手足长癣,也没见香港人因此暴跳如雷。
很多老外到了北京就会不由自主地咳嗽,离开北京后症状自然消失,“北京咳”因此得名。但这并不是单纯的水土不服,之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人其实一直都在咳嗽,早上走在北京的胡同里,很多窗户都会传来咳嗽声,“咳着咳着,就有一口痰吐在地上。”所以我很怀疑,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未必只是个国民素质问题,很可能还是个空气质量问题。
北京人之前不太谈论这个话题,大约是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这回赶上四面霾伏,“儿童医院一天有超过800个孩子接受雾化治疗”,才发现“北京咳”不单是外国人的戏言,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了。
“北京咳”没有侮辱北京,真正侮辱北京的是北京的空气质量。数日前北京中心城区PM2.5监测值一度接1000,这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医学上不存在“北京咳”,北京就不咳嗽了?外国人到北京就不咳嗽了?
据说“北京咳”被外国人写进了旅游攻略,还有老外建议“去北京前设计一个手机程序,当空气污染指数达到200时,就自动帮人订张机票离开中国”,这不免让人觉得苦涩。但无论如何,讳疾忌医是不行的,就北京现阶段的空气质量而言,高悬“北京咳”这块警示牌绝对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