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开始,为在重庆推介利川旅游资源,湖北省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做了公交车车身广告,广告词为“我靠重庆,凉城利川”,随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争议。7月6日,利川市旅游局局长表示,不论广告效果如何,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重庆晨报》7月8日)
在互联网时代,“我靠”是什么意思,不说妇孺皆知,起码也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心领神会。因此,当“我靠重庆”这样的广告语出现在重庆的公交车车身上,肯定有不少重庆市民觉得不爽。
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孙福民称,此“我靠”非彼“我靠”,公交车上的“我靠”主要是想表明利川与重庆的地缘关系——两座城市靠得很近,而且利川旅游发展需要依靠重庆的客源。言下之意,“我靠重庆”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网友想歪了。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利川方面的意图就是希望网友想歪,而且他们相信网友一定会想歪。如果想体现利川与重庆的地缘关系,完全可以说“紧靠重庆”或“毗邻重庆”,何必一定要使用“我靠重庆”这种容易引发不良联想的表述呢?让人不往歪处想都不行。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想利用自身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的确需要一些吸引眼球的创意。但再别出心裁的创意也不能挑战公序良俗的底线,不能刻意迎合公众的恶趣味,尤其是当这样的创意出自政府之手。之前江西宜春因“一座叫春的城市”而一鸣惊人,此次利川的“我靠重庆”亦不遑多让,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广告词的“语带双关”引发公众的暖昧联想,从而制造轰动效应,达到“被人记住”的目的,哪怕被人记住的是恶名。
平心而论,利川市旅游局的广告创意不乏亮点,比如它的客户群定位很准确。利川市地处湖北省西部,与重庆市接壤,相比重庆这个“火炉”,夏季气候凉爽是利川最大的优势,因此将广告做到重庆市的公交车车身上,有利于吸引重庆人到利川消暑度假,这种锁定目标人群的点对点宣传比在央视打个“凉城利川”的广告要靠谱。但一句在重庆市民看来明显带有侮辱意味的“我靠重庆”,却让这个亮点黯然失色——我要是重庆人,热死也不去利川,谁让你“靠”我来着?
有争议甚至争吵才能吸引眼球,一些地方政府在自我宣传上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连基本的底线也僭越了,只要能出名,哪怕遗臭万年也在所不惜,所以才有了“一座叫春的城市”,才有了“我靠重庆”,甚至连子虚乌有的“女娲遗骨”都可以被某些地方拿来当做炒作的噱头。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能够为地方发展带来多少真金白银,令人生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