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节,殡葬暴利就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话题。
昨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刘女士的母亲去世将近一年,骨灰至今未能入土为安。北京刘女士家人想将骨灰安葬在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销售人员告诉他们,墓地售价每平方米20万元,需要先交钱,但还未开盘,需要等到2013年才能建好使用。距离万安公墓不远的福田公墓,今年的“期墓”同样售罄。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多家公墓还借助墓碑、风水等因素提高墓地价格。
现在的公墓经营搞得越来越像房地产开发了。这则新闻中不仅出现了“期墓”这个概念,还出现了“小产权墓”——北京远郊一种只能卖给本地人、无正规买卖合同的较为便宜的墓地。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别墅墓”、“拆迁安置墓”、“银行按揭买墓”的推出只是时间问题。
活人住阳宅,死人住阴宅,既然都是“宅”,把买墓地搞得像买房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是这阴宅买起来比阳宅还要闹心,不仅单价高出若干倍,而且使用期限短得多——根据现行规定,正规的墓地只能有偿使用20年。这意味着如果哪位墓主子孙不肖,或者类似于笔者这种没有后代的丁克家庭,死后20年就会遭遇无人续费的问题。到那个时候,公墓方面完全可以将这样的墓地扒坟扬灰夷为平地,然后转卖他人。
墓地如此暴利,估计房地产商看了也要眼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民间普遍的看法是政府没有尽到监管责任,才让本应属于公益事业的殡葬业变成了暴利行业。可民政部门的解释通常是,殡葬业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如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这些项目都属于政府定价,收费很低廉,有的地方还免费了;至于屡遭舆论诟病的天价殡葬项目,如殡仪馆租借、遗体整容、骨灰盒、墓地等,这些属于选择性、特需性殡葬服务项目,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政府不能强制定价,只能进行监管和价格指导。
这一“指导”,墓地价格就如坐上了火箭,噌噌噌地往上涨。以北京为例,一般的公墓最便宜的墓地都卖到了8万多元一平方米,“近郊每平方米1500元、远郊每平方米1000元”的政府指导价形同虚设。
为什么墓地不能被列入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呢?有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如果墓地卖得太便宜,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死人与活人争抢地盘,很不环保;而且政府这些年大力倡导绿色殡葬,如树葬、花葬、壁葬等。故此,所谓“死不起”其实是个伪命题,也有很便宜的“死法”,只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非要“入土为安”,这也间接推高了墓价。
国人殡葬观念的确有待更新,但“入土为安”这件事情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恐难操之过急;而且一方小小坟茔,既是人生归宿,也是后人对祖先的一个念想,精神上的意义远大于物质,不能纯粹用“经济”、“环保”的眼光来看待。
既然现如今公墓已经走上了房地产开发的路子,笔者认为控制墓价飞涨不妨因势利导,借鉴房地产调控的思路,即由政府出面,为有土葬需要的中低收入人群廉价提供“经济适用墓”。富人喜欢买风水好、材质佳的天价墓,只要占地不多,让他们尽管买好了,我们也不拦着,但总得给穷人一块三尺见方的墓地作为灵魂栖息之地吧?在绿色殡葬尚未深入人心之前,这应该不算一个过分的要求。
人皆有一死,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尊严的死亡”是公民权利的底线,而“坟奴”则是比“房奴”更悲凉的字眼。“天价期墓”现身江湖后,有网友戏言:“判官何在?为何近年鬼魂此般稀少,莫非阳间已得延寿之法?启禀阎王:此中缘故,非得延寿之法,乃墓地涨价,阳间之人无力购买,故而不敢死。”但愿在政府视野中,这不仅仅是愚人节里的一个笑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