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刀不能终结仇恨,“严打”更不能

(2012-03-28 23:20:14)
标签:

哈尔滨

杀医

卫生部

严打

仇医

暴戾

无辜

体制弊病

改革

杂谈

分类: 时评

    3月27日,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杀”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京华时报》3月28日)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疾病才是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敌人,这本是医患关系的常识。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医生和患者却势同水火,医生需要在警铃、摄像头等严密的安保措施下才能给患者治病,还得随时提防某个目露凶光的患者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刀……
    实习医生王浩的被害令人痛心。如果不是3月23日那个血淋淋的下午,这个年仅28岁的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即将赴香港读博士,实现他成为一名出色医生的梦想。
    这几天,以央视《新闻1+1》节目为代表,很多媒体都在反思这起悲剧,尤其是某网站得出“6成网友高兴医生被杀”的调查结论后,反思更多地指向民间“仇医”情绪的非理性。《中国青年报》的评论说:“惨案之后,不仅要思考怎样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消解社会的暴戾之气。在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无论做怎样的努力,医患矛盾都很难解决。”
    这样的反思无疑是有价值的。不能否认,我们的社会的确弥漫着一种“仇医”情绪,但纵然心中有天大的怨气,也不能把屠刀挥向像王浩这样的无辜者;纵然医患关系再不尽如人意,也不能同情杀害医生的凶手,甚至对无辜医生被害感到“高兴”。
    暴戾固然无法终结仇恨,然而靠“严厉打击”、“严防死守”能够终结仇恨、化解由来已久的医患矛盾吗?恐怕更不能。笔者注意到,昨日各大门户网站的相关新闻留言中,对卫生部的表态表示反感甚至敌视的网友远远超过了6成。换言之,卫生部高层的指示和通知,恰似火上浇油。
    央视《新闻1+1》节目称哈尔滨医生被害案起因并非医患纠纷,理由是被患者李某杀害的医生与李某的治病过程毫无关系,言下之意似乎是,凶手就是在滥杀无辜。笔者不能完全认同这样的说法,王浩医生当然是无辜的,但“医患纠纷”不无辜,正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
    在今天的中国,“看病难、看病贵”已经不是哪一个人、个别群体的感受,几乎是全民的体味。现在我们都知道,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严重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病……凡此种种,才是医患矛盾的真正制造者,加之个别医务工作者医德缺失已严重损害到医生的群体声誉,医院稍有纰漏,患者的不满情绪就会被点燃,极易诱发恶性事件。
    王浩医生遇害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医生在博客中写道:“会诊请求一个接着一个。我麻木地在走廊里穿行,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一个人的恶行,和他人无关,但内心的恐惧却一直在滋长。满医院的患者和家属,仿佛每个人都身藏凶器,可以随时置我于死地。如果真的遇到袭击,如何抵抗?”读之令人同情且心悸。然而只要制度性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只要患者对医院和医生还怀有敌意,这样的恐惧终归无法消除。碰上李某这种打定主意要与医生同归于尽的患者,纵然满院都是保安和摄像头,又有何益?
    化解仇恨只能靠爱,而不是一方的暴戾和另一方的“严打”。医生要更爱自己的职业,政府要更爱自己的人民,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针对现行医疗体制的种种弊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让这种爱变成制度性的阳光普照。为了千千万万的患者,也为了死去的王浩医生以及所有有良知的医务工作者,这样的改革不能再犹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