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长盛不衰的公共话题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殡葬暴利,另一个是扫墓风俗。前者涉及政府监管,后者事关民间传统。今天说说扫墓这个话题。
按照惯例,不管平时孝不孝顺,后代都应该在清明节这个日子上坟,在墓前表示一下对逝去亲人的悲伤缅怀之情。问题是我们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商业社会,游子们少小离家老大不回,别说在父母坟前丁忧三年,很多人三年也回不了一次老家。于是乎,清明节如何寄托哀思就成为一个问题。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年“代客扫墓”的服务应运而生,而且花样百出,更加“体贴入微”。昨日有媒体报道,天津一家代客扫墓公司推出“代客哭坟”业务,坟前痛哭10分钟要价300元。
代客哭坟?很多网友一听这个就笑了。有网友赋诗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各地孝子欲上坟。路远难归不必恼,三百替你哭断魂。”
哭坟这种祭奠先人的风俗,在中国很多地方都还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我就亲眼见过,而且深有体会,因为那一次哭的是我的父亲。
父亲5年前过世,下葬那天,来了很多亲戚。我的一位姑妈,就是哭坟的高手。那叫一个哭天抢地,绝对是超级催泪弹,姑妈一哭坟,磁场强大无比,父亲坟墓四周瞬间就变成了眼泪和哭声的海洋,像我这种自认为比较坚强的人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姑妈哭坟很有水平,但这种水平一般人学不来。首先得有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来自于生活细节。姑妈哭坟不是瞎哭,那都是带故事情节的,比如姑妈哭道(大意啊,姑妈的哭词儿我编不来也记不住),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妹妹我生病了,大哥你买了一块猪肉来家看我,那时候猪肉还得凭票买,你自己都舍不得吃,我的好大哥啊……
姑妈哭了足足有二十多分钟,如果把这些哭词儿记录下来,差不多就是父亲的生平以及亲人对他的评价。如果不是兄妹情深,绝对做不到。
哭坟不仅是个感情活,还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姑妈哭坟几乎不用换气,看似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是一气呵成,而且高潮迭出,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起承转合天衣无缝。哭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既悠扬婉转,又抑扬顿挫,此外哭腔中还带有相当明显的鄂东花鼓戏的唱腔风格。哭词儿也很讲究,骈四骊六的,相当工整。而且我相信,姑妈绝对没有事先准备,都是临场发挥,出口成章。
在姑妈的哭声中,全体亲戚的悲伤情绪被不断推向高潮。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姑妈真是个天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
有鉴于此,我认为哭坟10分钟要价300元并不高,如果能达到我姑妈的水平的话。
问题是代客哭坟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平,首要一条就是没有真情实感。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是别人没法替代的,比如吃饭、睡觉、娶媳妇、生孩子,替代了就不是自己的了。
至于代客哭坟的技术水平,更是难以望我姑妈项背。哭词儿多半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不可能有什么动人的细节;哭腔更是乏善可陈,在全民卡拉OK的年代,哭坟这种技术已经是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收300元也好,收3元也罢,代客哭坟就是一彻头彻尾的假冒伪劣产品,根本无法保证质量,谁买谁上当。
奇怪的是,据说这家公司推出的代客哭坟服务生意很不错,看样子有不少人吃这一套。
父母生前自己不能尽孝,死后花大价钱找人哭坟,这种人也配称孝子么?先人地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跳起脚大骂:龟儿子先人板板,你还想不想让老子安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