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积分落户并未踏上户籍改革的正途

(2011-06-21 23:27: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6月20日下午,北京市政协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其中包括“以科技贡献、专业技能、在京时间等指标为考核项,计算非京籍人才的‘积分’,积分达标即可落户北京”。(《新京报》6月21日)
    “积分落户”说起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此前广东、浙江等地均有尝试。但这一举措进入北京政界高层视野,还是令人有几分振奋。众所周知,“北京户口”对外地人从来都是壁垒森严,连“买房落户”这种差不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招儿在北京都不管用,如果你不是海归之类的高端人才,想在“天子脚下”谋个“北京人”的身份,难于登天。
    北京市政协委员陆杰华说:“各个方面的人才,北京都需要,而且各类人才也都应该有落户北京的机会。因此,北京急需一个人才落户的考核体系,积分落户制度就是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让那些北漂人才,看到融入北京的希望。”平心而论,有这样的认识殊为难得,“让北漂看到融入北京的希望”也正是积分落户制度的善意所在——说明北京承认这些外地人是来“做蛋糕”的,而不是来“抢蛋糕”的,理应将他们纳入“分蛋糕”的行列。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进步。
    然而这样一个出发点良好的建议,并未获得民众一致喝彩,相反,许多网友对此顾虑重重,说风凉话的不在少数。笔者总结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尽管北京政协称此举意在形成一个“客观、量化、透明、公开的人才落户制度”,但人们基于东莞、宁波等城市推行“积分落户”的实际运作情况,发现“积分落户”弊端重重,其评价体系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比如学历、职称等指标在积分中应各占多少权重,这些东西是否就一定代表一个人对城市的贡献大小?
    其二是,广东、浙江等地实施的“积分落户”主要针对农民工群体,而从“科技贡献”、“专业技能”、“北漂”等用词看,北京市政协建议的“积分落户”主要针对“人才”,而且是比较高端的“人才”,绝大多数农民工显然是无法通过这一途径落户北京的。有网友就说了:先别忙着高兴,人家说的是“人才落户考核体系”,你觉得自己算“人才”么?不是“人才”连攒积分的资格都没有。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既要迎合户籍改革的大趋势,又要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搞出的户籍改革举措自然就难免在社会公平与现实利益之间纠结。笔者以为,无论是部分城市业已实施的“积分落户”,还是北京这个还处在建议阶段的“积分落户”,其最让人不能释怀之处就在于,它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城市户口,可以无条件享受附加在户口上的诸多福利,而有些人需要通过“积分”来争取这样的权利。有些北京人可能会反驳:这只能怪你没有出生在北京。但作为一国之公民,难道不应该无差别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么?须知生而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
  以一个人的出生地来决定他从摇篮到坟墓的基本权利,此为现行户籍制度的最大弊端。说起来这种不公平并非户口的原罪,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现代社会中的户籍制度,应该只是一种掌握人口居住和流动的国家信息管理手段,而不应是区分公民身份高低的辨别方式,更不应是差别化给予公民各种社会福利的标签。而我们的户口,其功能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来意义,变成了一种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依据,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领域无不如此。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剔除依附在户口上的种种福利,还户籍以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积分落户”并未革除现行户籍制度的积弊,反而增加了户口的“含金量”,无非是以一种比较温柔和时尚的方式再次向外地人宣告:本地户口高人一等,想要就拿“积分”来换。当然,此举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有一部分人可以借助这个通道在居住地争取到同等市民待遇,而从前,像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外地人想要争取到这样的权利,连门儿都没有。如果说“积分落户”有什么进步意义,也就仅此而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