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多家媒体报道了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网友日前报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2010年度“信息公开年报”期限竟然是“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止”,
2010年年报和2009年年报内容几乎一字不差,连有关统计数据都是沿用上一年度的。3月29日上午,《法制晚报》记者向人社部询问此事,人社部网站获悉后迅速将“乌龙年报”撤下。该部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声明称,由于技术失误,导致页面有误。
政府公文“摆乌龙”的事儿不是头一遭。2008年9月,四川省巴中市政府办公室在中秋节放假通知中将“中秋节”写成了“端午节”,一时传为笑谈;2009年3月,有网友在“中国消防在线”网站上发现,河南开封市消防支队与河南漯河市消防支队的宣传稿件如出一辙,在开封市官员的讲话中还有“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等雷人字眼,被坊间戏称为“开封指导漯河”。然而,这样的闹剧居然出现在堂堂中央部委的官方网站上,还是令人有几分错愕。
人社部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技术失误导致页面有误,听上去好像是电脑或网络系统出了故障,该页面本该显示2010年的年报,可是不知怎么着就变成2009年的了,并非有意拿去年的年报充数。如果两份年报完全相同,这种解释倒也勉强说得过去——要么是电脑染上了什么病毒,新年报被旧年报莫名其妙地“覆盖”了;要么是网站工作人员技术操作失误,上传了旧年报。可“2010年1月1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止”这个被网友称为“纪年方式很独特”的时间标示告诉我们,更加符合情理的解释是,2010年的年报基本是照搬上一年度的,只是负责年报撰稿的工作人员太粗心大意了,没把日期完全改过来。
因此,这记“乌龙球”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失误”,而是责任心出了问题,属于不把本职工作当回事的典型。这事儿往轻里说,是具体经办人员工作太马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时敷衍塞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是也,结果还抄错了日期;往重里说,则是违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社会发布了不实信息。四川巴中放假通知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还摘了3名官员的乌纱帽呢,人社部踢出的这记“乌龙球”可比这个严重多了,断不是一个“技术失误”就可以交代过去的,人社部是不是该就此向公众道一声歉?是不是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说到政府部门起草公文中的“克隆”行为,并非自今日始,我们也是有传统的——宋代就曾出现过这样的“奇闻”:朝廷任命新宰相,负责起草任命书的翰林学士在抄袭旧文时连宰相名字都没改过来。彼时公文抄袭成风,连皇帝老儿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我闻学士草制,皆检前人旧本稍改易之,此谚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宋太祖赵匡胤语)
以前很少有老百姓关心政府公文写成什么样子,有什么具体内容,更别说去关心这种官样文章与去年有什么不一样。可如今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公民意识空前提升的社会,政府部门做了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老百姓是很想过问也有权过问的;同时也是一个政府大力倡导政务公开、透明的社会,并就此颁布了专门的条例,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公文,尤其是发布在官方网站上类似于年报的文件,对老百姓而言就不是无关痛痒了,再出现“似曾相识”之类的乌龙事件,就不是可以关起门来一笑置之的小事了。
政府公文一般而言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想改变官样文章的“八股”习气不那么容易,这些我们都能够理解,所以在写新公文时适当借鉴一下旧文本也无妨,可总不能连事关重大的统计数据也一并“借鉴”吧?再不济,总不能连旧文本中的日期也照搬吧?因此,奉劝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起草政府公文时多一点“技术”含量,别老让网友觉得政府部门是不是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当然,这里的“技术”与电脑硬件、软件无关,绝不是把普通U盘换成苹果机,只需要增加一点点责任心就可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