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约见部分“核心媒体”,称瘦肉精事件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济源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因为把关不严流入企业。(《广州日报》3月29日)
都是猪农惹的祸,双汇是无辜的。万隆先生的这一番说辞,我们似曾相识。还记得2008年三鹿事件被媒体披露之初,三鹿集团对外界公布自己的调查结论:“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肾结石,不法奶农才是这次事件的真凶。”
三聚氰胺是不法奶农添加的,瘦肉精是不法猪农添加的。如此东施效颦,而且效的是一个已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倒闭的企业,双汇的自我辩解也太没技术含量了。
双汇是不是真的很“无辜”,不能由万隆董事长一人说了算。至今我们还没听到猪农的说法,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双汇是按照猪的瘦肉率来收肉的,它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这名人士引述其在双汇惠州工厂的经历称,猪农面对双汇瘦肉率的要求,合同约定不到70%的瘦肉率将不收肉,而一般的猪瘦肉率是30%~40%。
家猪不是野猪,更不是运动员,想长成“健美猪”,就只好“吃”瘦肉精。如果这个“70%的瘦肉率”属实,则说明猪农往猪饲料里添加瘦肉精是受到了双汇的变相要挟,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70%的瘦肉率”根本就不符合猪的生长规律。
当然,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双汇的证实,暂且存疑。但即便没有“70%的瘦肉率”,即便猪农往饲料里添加瘦肉精并未得到双汇的“授意”,双汇也难辞其咎。三鹿的案例告诉我们,长期使用三聚氰胺原料奶的知名奶企,即使不是制造毒奶的“首恶”,至少也是心知肚明的“同谋”。同理,一家号称有“十八道检测”、要消费者“十八个放心”的知名肉类加工企业,居然从未深究自家采购的猪为何会比别家更“健美”,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无辜”的。
双汇日前声称要“亲自养猪,从源头上把关产品质量”。此举看似“吃一堑长一智”,实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个肉类加工企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时代,居然要自己包办整条产业链,这明显违背市场规律以及商人的逐利本性,除非双汇不想赚钱了。所谓“亲自养猪”,无非是借此向外界传递某种信号,其潜台词仍然是,双汇在瘦肉精事件中是一个受蒙蔽的受害者。
瘦肉精事件被央视曝光后,双汇集团展开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双汇坦然承认错误,基本上都是在推卸责任,强调自己是在“代人受过”。包括事发后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道歉声明——“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也让人看不到多少诚意。我们吃了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原来只是很“困扰”,这未免也太轻飘飘了。
瘦肉精事件对双汇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如果事件持续发酵,双汇有可能一蹶不振。万隆说“双汇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而“坚强地挺过去”的条幅也挂在了双汇济源厂区。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双汇变成第二个三鹿,也希望双汇能够坚强地挺过去,可从双汇目前的表现看,不免替万隆董事长担扰——一个不敢坦承错误、缺乏担当和诚信的企业,又如何能够走出危机呢?消费者又如何能够相信它会真正吸取教训,保证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呢?
找“替罪羊”是没用的,能够救双汇的只有双汇自己。双汇将“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作为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现在它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离这8个字的差距有多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