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光秀美的黄山脚下、新安江两岸,有5000多个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的徽州古村落,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上叶古村落就是其中的一个。但自2010年年底被列入“潜口镇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后,上叶古村便告别了宁静的生活,开始了拆房、整村搬迁、复垦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尚未搬迁的村民,还是已被安置的村民,大都不支持这个行动。(《新安晚报》3月28日)
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即将消失了。每次读到这样的新闻,心中总有一种失落与伤感。
今年春节,我走访了慕名已久的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刚到村口,即被扑面而来的美丽所震撼:绕村而过的小溪、依山而上的村屋格局、满坡满谷的明清老建筑、层层叠叠的石板路、参天的古木……如此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人居杰作,需要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精心营构啊!
作为云南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古村业已成为云龙县的一张旅游名片,不会有被推土机夷平之虞。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有着丰厚人文遗存的古村落都顶着“历史文化名村”的光环,就比如黄山脚下的上叶古村。在中国,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古村落,即将在类似“整村推进”的行动中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有关官员称,上叶古村搬迁有助于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理由是,上叶古村坐落在山上,交通闭塞,不适宜人居,将村庄拆掉后,在原地种植油茶,可以提高村民收入。然而,村民们眼中的“幸福”与当地官员并不完全相同,许多村民对镇政府实施的整村搬迁行动很不理解——“村里人都搬走了,上叶古村也就不存在了,高庙和叶氏宗祠恐怕也保不住。”村民叶明亮如是说。
诚然,上叶古村的村民,也有权利同外界一样享受物质富裕、交通便捷的现代化生活,然而,人不只是经济动物,他们还有记忆,还有情感。村民们的依依不舍,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那些粉墙黛瓦、庙宇祠堂,并非没有生命的建筑物——始建于明代的高庙虽略显破败,却是村民们集中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每年农历二月二的高庙庙会是村庄最热烈、欢快的庆典;香火不断的叶氏宗祠,更是村民们实现与祖先沟通的“神殿”。没有了这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将何处安放?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个个村落,形成了色彩缤纷、风情各异的村落文化。可以说,每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村落就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村落同时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需要保护,这在今天已成为共识。然而,当古村落穿过历史的尘埃,与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现代文明交汇碰撞时,我们的社会管理者每每处于两难境地——保护,我所欲也;发展,亦我所欲也。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又该如何取舍?难道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非得以牺牲原始的美好为代价吗?
并非没有两全齐美的选项。将村民们集中搬迁到城乡结合部,固然有利于从物质生活方面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比如可以让他们尽快地用上煤气、宽带、有线电视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但若换一种思路和做法,如果我们将入村的道路修得更为平整,将宽带和电视线路接进村庄,就可以在尽可能保护古村落原貌的同时,让村民们享受到现代生活的舒适与方便。只是,这些需要政府付出更多的努力。
上叶古村的遭遇并非孤本,而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村落的命运缩影。这些古村落何去何从,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艰难的却又无法回避的考题。作家冯骥才在一次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演讲中曾说道:“由于历史形成的惯性,每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容易一哄而起。当人们对什么是新农村的‘新’还没有具体标准时,很容易把‘破旧’视为‘立新’。我们的600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个性,如果广大农村也变得千篇一律,同时内在的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传统涣散一空,我们的损失将永难补偿,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也就无所凭借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将从我们的脚下失去,厚重与丰富的文化大地便会变得瘠薄和单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