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山西省纪委和山西省委组织部联合公布了260名各市、县(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3月21日是山西省公开部分官员手机号码的第一天,据记者抽样拨号统计,公开的手机号接通率不足四成。山西省委组织部称公开举动并非作秀,接线官员则称骚扰电话多。(《新京报》3月22日)
公开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可以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是好事,可接通率不足四成,自然免不了作秀的嫌疑。笔者倒不觉得此举是在作秀,一者,将官员手机号码广而告之并非山西首创,这个“秀”制造不出多大轰动效应;二者,此次公开手机号码的官员,皆是山西各地的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属于专司各级官员升迁罢黜命运的两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值此即将进行官员集中换届选举的敏感时期,公开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的手机号码,其指向性相当明确——“为了防止换届选举时期的不正之风”。因此,笔者愿意相信山西省纪委和组织部推出此举的决心和诚意。
然而,“接通率不足四成”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其中,“骚扰电话多”大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将山西省晋城市组织部长范丽霞3月21日下午接听的50个电话归类一下,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来电接通后对方不说话”;二是“非管辖范围的投诉”,比如拖欠工资、征地拆迁等;三是媒体记者打来的“抽样调查”电话。反映换届选举问题的来电几乎没有。
笔者揣测,书记、部长们一开始都是热情接听电话、能够做到来者不拒的,可慢慢发现,打来的电话大多与自身工作职责无关,要么就是“试探性电话”,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经事要反映,一来二去,官员们心里难免会有点烦。凡人都怕被骚扰,官员也是人,总接到这样的电话,影响心情不说,还耽误工作,于是便出现了记者调查中所称的“无应答”、“关机”等状况。
但将上述来电一概称之为“骚扰电话”,笔者以为不妥。来电者一般不会没事找事、空耗话费去拨打官员电话,且不说那些投诉拖欠工资、征地拆迁的,以“来电接通后对方不说话”为例,恐怕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电话到底有没有人接,接电话的是不是书记、部长本人。此可视为一种“另类监督”,目的在于检测官员有无执行上级命令、是否诚心听取民众呼声,并无恶意。官员既然有勇气公开手机号码,就要做好接受此类不寻常监督的心理准备。真正称得上是骚扰电话的,只能是那些无事生非、反映虚假情况甚至辱骂恐吓的恶意电话。
客观而言,所谓“骚扰电话”的确增加了官员们的工作量,牵扯了官员们的精力,但话说回来,容忍一些“骚扰电话”也属于官员的必修课,因为官员既然掌握公共权力,就应诚心接受民众监督,哪怕这种监督是以“来电不说话”等看似无聊的方式呈现。一些群众向官员反映他职责以外的事情,或是发发牢骚,官员也理应耐心倾听并做好解释,为这些“找错了门”的投诉者指点迷津。向社会公开号码的官员手机已不再是官员的私人电话,可视为由某个官员出任“斑竹”的公共话语平台,而“斑竹”显然应对“网友”的留言予以最大限度的吸纳。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拨打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电话,主要缘于对领导的期望以及“物以稀为贵”,如果公开官员电话成为常态,则“骚扰电话”自然大大减少。因此,官员们大可不必因为有“骚扰”就视接听电话为畏途;同时,公众也应将官员电话视为一种珍贵的公共资源,谨慎、有效使用,理性表达自身诉求,而不是心血来潮就乱打一气。
对于已经向社会公开的官员电话,当事官员应尽可能做到“有电必接”,此乃官员职责所系;而公众则应慢慢学会“非诚勿扰”,此为公民意识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