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异地高考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出口

(2011-03-09 00:25:25)
标签:

教育部

异地高考

北漂

户口

北大

分数线

高考移民

公平

纳税

出口

杂谈

分类: 时评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新京报》3月7日)
    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声音这些年从未间断过。早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曾就此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然而在坚硬的户籍壁垒面前,这一民心所向的诉求始终无法推动政策的变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终于看到了“拨云见日”的迹象。
    对于推进异地高考的时间表,袁贵仁部长表示不会很长。“不会很长”是多长?那些有异地高考诉求的家长和孩子能不能等到这一天呢?
    笔者有个大学同班同学正为这事儿烦恼。他是我们宿舍的老大,广东人,毕业时因为争取不到留京指标,又不愿与在学校相恋多年的福建籍女友劳燕分飞,只好两人一起当了“北漂”,这一“漂”就是20年。后来夫妻二人皆供职于央视,收入不菲,早几年在北京买了房,说起来算是我们同学中混得不错的一对。可时至今日,两人皆没有北京户口,这直接导致他们的16岁的儿子两年后没法在北京参加高考。今年春节我打电话给老大两口子拜年,老大说,坚决不让儿子回广东高考,实在不行,过两年把儿子送到加拿大。
    老大打定主意不让儿子回广东高考,倒不是嫌麻烦,是觉得不公平,“受不了这份鸟气”。老大两口子一向心高气傲,儿子将来考大学,非北大、清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可老大的儿子如果回广东高考,考上北大、清华的机会有多大呢?以北大为例,去年在广东招生,文理科一共才30人,而北大在北京招了368人;再对比去年广东、北京两地分别有62万人、8万人参加高考,这意味着广东考生考上北大的机会仅为北京考生的1/93,其结果是,去年北大在广东的录取分数钱,理科比北京高了39分,文科比北京高了34分。这倒也罢了,更要命的是,广东和北京使用的高中教材不一样,高考试卷也不一样,用老大的话说,“这简直就没法搞!”
    老大不缺钱,有能力把儿子送到加拿大,可北京还有那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他们之中有几个人可以把孩子送出国?到时候只能乖乖地把孩子送回老家高考。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孩子当留守儿童,忍受骨肉分离、两地相思之苦。
    国人长期不能实现异地高考,原因很复杂,比如户籍制度滞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校招生制度有欠公平等等,加之地方利益牵扯其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政策有变,势必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就现阶段而言,“高考移民”对其他考生同样是一种不公平。因而,在要不要放开异地高考的问题上,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对决策者而言,的确颇费踌躇。
    从长远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异地高考,有赖于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均衡配置等,但这注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现实是,不少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从小就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向所在地缴纳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赞助费、借读费,十多年过去了,却要面临回原籍高考,忍受不公平的竞争。对他们来说,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因此笔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进异地高考之前,不妨给一些特定人群异地参加高考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出口。对那些已在流入地工作多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凭劳动合同、纳税证明等,有条件地允许他们的子女就地参加高考。我就想不明白,像我们宿舍的老大,两口子在北京勤勤恳恳工作了20年,每年缴纳几万块钱的个税,为什么连个北京户口都上不了?他们的孩子从小在北京长大,为什么就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