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陪伴我们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2010-10-28 22:03:46)
标签:

昆明

独居老人

死亡

孤独

丁克

养老送终

政府

社会

佛教

临终关怀

杂谈

分类: 时评

    昨日《春城晚报》报道,10月26日下午,有工人在位于昆明市东风巷82号的一栋居民楼拆除防盗笼时无意中发现,独居老人张小余已死在家中5年了,床上唯余一堆白骨。
    在这个凄风苦风、黄叶飘零的时节,读到这样的新闻,令人益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我们已无法猜想张小余老人的临终状况。他是寿终正寝?还是突然发病猝死?抑或死于长期病痛的折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张小余老人在极度孤独度过晚年,在极度孤独中死去。生命以这种方式结束,是一种不幸。
    张小余老人的境遇,提出了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谁来陪伴我们走过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三年前父亲去世,我回湖北老家奔丧。出殡那天,按照当地的风俗,我和我哥将父亲的身体擦洗干净,为他穿好寿衣,而后与一众亲友送往火葬场火化,送往公墓安葬。回到昆明与太太说起此事,我们俩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等我们老死的那一天,谁来给我们送终?
    我和太太是“丁克”,注定不可能像我父亲那样,由两个儿子来为他养老送终。
    其实,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养终送终这个问题上,是不是“丁克”已经不重要了。人口的大迁徒,传统家庭的解构,让N世同堂、儿孙绕膝、共享天伦的温馨景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难得一见。2008年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内地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已近1.5亿,其中城市中有49.7%的老人独自居住。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足以解决老年人对于“生”和“死”的需求了。
    据说张小余老人有个儿子在贵州,但二十多年来从未见其亲属前来探望;老人5年多时间没在院子里出现,邻居们也从未过问;老人生前单位的工作人员前来收取房租,进不了门就每年在门上贴催缴单。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迹象中找到谴责对象——如果老人的儿子“常回家看看”,如果邻里关系不是那么淡漠,如果老人生前的单位能够多尽一份心力,如果……也许老人晚年可以过得温暖一点,告别人世的时候可以走得有尊严一点。
    如果传说中老人远在贵州的儿子确实存在,他的确应该受到谴责,但也不能指望他随时能够出现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邻里关系的疏远在现代社会的确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但邻居并不承担彼此照料的法律义务。至于单位,今天的“单位”早就不是过去那种包办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的功能齐全的“小社会”了,何况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与“单位”绝缘的自由职业者。
    在今天的社会,为公民养老送终的责任必须更多地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遗憾的是,张小余老人所在的社区说,老人有亲属有单位,不属于孤寡老人,故而未将其送到敬老院。所以,我们也很难谴责某一个具体的社区,规章制度如此。更何况,我们根本做不到为每一位需要社会关心和照料的孤寡老人提供一个敬老院床位——上周央视报道说,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加一块儿仅266.2万张,离当下需求至少缺300万张,护理人员更是奇缺。在“临终关怀”领域,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资本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张小余老人的境遇并非孤例,近几年仅晚报就报道过多起,类似事件在全国更是不胜枚举。事关每个公民的生死大事,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了。
    人皆有一死,所以死亡本身并不是悲剧,但如何迎接死亡、经历死亡却是个大问题。佛教的转世轮回理论认为人死并非灰飞烟灭,不过是走出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加光明的世界。佛教同时认为死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普通人顺利穿越死亡通道往往需要某种“助力”,比如有僧人或家人为之颂经祷告,方能使之身心安乐,以便往生极乐——是为佛教的“临终关怀”。所谓“转世轮回”或属虚妄,但我们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做到,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年老时免于贫困、孤独、恐惧,都能体面、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