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南高考作文题是给了一段材料,要求考生围绕“深阅读”和“浅阅读”发表看法。昨天晚报报道说,不少考生觉得这个作文题很难写,有考生一回到家就把QQ签名改成了“感觉很糟”。
“深阅读”和“浅阅读”要说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社会上也多有讨论。深阅读有深阅读的好处,浅阅读有浅阅读的好处,无论持哪种观点,都不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如果担心“立意”方面出现偏差,不合阅卷老师的心意,也可以做一篇“深浅两相宜”的文章。
此外,比起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南的《早》等一些不知所云的作文题,云南的考题算是内容清晰无误,几乎不存在跑题的可能性。因此有高中老师说,将自己阅读时的真切体验写出来就可以了;有作家说,“浅阅读”还可以与时代生活结合在一起写,比如闪婚、闪离、方便面、速溶咖啡……总之,无论就事论事还是借题发挥,可以写的东西都很多——有何难哉?
然而,考生们还是觉得难。我以为,难就难在“阅读”二字,这两个字已经超出了考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更不用说“深阅读”和“浅阅读”。无论是谁,要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都是很难的。
我一直很怀疑,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小学时代,我们的孩子有没有真正的阅读。这些年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很多人为“中国人不读书”这一现象感到悲哀,人们的普遍观感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离开校门就不读书了。我的看法刚好相反——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真正开始读书,是在离开中学校门的那一刻。当然,不排除有离开校门也不读书的,或者从此彻底扔掉书本的,我猜这是他们在学生时代感受不到阅读乐趣的缘故。
中国人通常将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这段时间称为“寒窗苦读”,这段人生经历一般也被归于“读书生涯”,比如我们经常听见有人问:“你家孩子在哪儿读书?”但我以为,这段经历充其量只能算是“上学”,而不是读书。尽管学生们的书包很沉重,也要读很多的书,甚至要背很多书,但那些书大多是课本和各类学习参考书,读这些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应付无穷无尽的考试。这不是读书,而是“被读书”——如果有一天学校规定取消所有的考试和作业,相信这些书很快就会被学生扔进垃圾堆。
当然,学生们也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但我认为这依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能算是“被读书”之余的放松。2007年广州市做了一个中学生阅读调查,结果显示除教学参考书之外,学生们读得最多的书是休闲类杂志、游戏、动漫、武侠、言情等,只有少数学生选择老师们希望看到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即便如此,仍有近八成中学生表示“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很少看课外书。
什么是阅读?我理解阅读首先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次是一个借助书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再次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以此推断,中国人的学生时代(大学除外)基本不读书,或者说很少有真正的阅读。以我自身的经验,6至17岁“寒窗苦读”期间不知道什么叫阅读,书对我而言只有两种:课本和经常被老师没收的闲书,18岁以后才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如果让我在17岁那年写一篇有关阅读的作文,并要求写出真切体验,我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写“读书”如何苦不堪言,二是写看武侠小说如何过瘾,随便哪一种都不会得高分。至于什么叫深阅读,什么叫浅阅读,如果不想交白卷,就只好瞎编。
深阅读和浅阅读是阅读方式的个人选择,它必须建立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上,而阅读自由首先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其次可以自由选择读物,中学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在阅读的问题上,中国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离开校门就不读书,而是在学校的时候,在记忆力的黄金年龄段,被剥夺了自由阅读的权利。因此,让高三学生写一篇和阅读有关的作文,的确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