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民张先生近日在该市一家医院给小孙女看病时,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张先生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扬子晚报》6月9日)
   
一毛钱就能治病,在今天的时代基本上相当于买彩票中大奖,完全是个奇迹。无怪乎张先生在药房付钱,听到收款小姐说“一毛钱”时,以为自己耳聋眼花。“根据经验,我们带了500元。”尽管她的小孙女患病只是常见的拉肚子。
   
张先生的经验,也是我们大家的经验。现如今到医院看个感冒,花上几百元是寻常事。如果是小儿患感冒,“病情”就更严重了——日前媒体报道,湖北荆门一名两岁儿童因感冒上医院,单是检查费就花去1000多元,43个检查项目中包括梅毒检测。
   
但经验未必就是常识。有记者到医院采访给张先生孙女开药的徐医生,徐医生说:“这是应该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医生应该对每一个病人负责,根据病情开药,多开药不见得就能把病看好,对病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徐医生告诉我们的常识是,一毛钱也能治好拉肚子。还有就是,医生应该根据病情开药。只是曾几何时,这些常识被颠覆了,所以“一毛钱处方”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话,包括张悟本神话。
   
很快就有网友给徐医生贴上“史上最美丽女医生”的标签,有了徐医生这个好榜样,有了“世上最便宜处方”,抨击高价药与医德不彰、世风日下更是有了充分的证据。但我以为,这注定只是一场廉价的舆论狂欢,无助于改变“我们的经验”。下一次去医院看病时,我们还是会揣上500元而不是一毛钱,谁也不会傻到因为有了“一毛钱处方”就相信玉宇澄清万里埃。
   
“一毛钱处方”处方只能证明花500元看一次拉肚子的确太贵了,其他的什么也证明不了。高药价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如果所有的医生都开“一毛钱处方”,绝大部分医生就只好喝西北风。徐医生之所以没有喝西北风,是因为开一毛钱的药与开500元的药对她而言没有区别——这家医院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换言之,是制度让徐医生做了“好人”。所以,“一毛钱处方”这条新闻的真正价值无关道德,关乎制度。问题是,有多少家医院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如果答案是很少,则“一毛钱处方”只能是个昙花一现的奇迹,难以大面积复制。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革除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不能回归“医生应该根据病情开药”这一医疗常识,相信类似的奇迹将来还会有,它的每一次出现,或多或少都会挽救一下受制度拖累的医生形象,并让公众在看病贵的无边苦海中发出聊以自慰的感喟:这世上毕竟还是有好人啊!
   
当然,不能说“一毛钱处方”一点积极意义没有,建议有关部门考察一下这家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的医院是如何生存的,或许可藉此寻找到医改的突破口,但有个前提:“一毛钱处方”并非出于人为的商业策划——在一个常识屡屡被颠覆的年代,这样的“小人之心”绝不是多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