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上的新闻很多是“标题党”,题目乍一看很雷人,其实并无惊天动地之事,标题不过是个噱头。今天各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在显要位置发布了一条新闻——“上海交大拟给毕业生发人格证书”,我原以为只是小学生买“光棍证”之类的搞笑事,光棍节嘛,难免有些不着四六的新闻,打开一看,不由得跌破了眼镜。
红网报道说,上海交大正在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人格证书”。“人格证书”“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而诸如领导能力等其他指标还在论证之中。
“人格”是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儿,但很少有人去细想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现在这个问题变得很严重——上海交大颁发的“人格证书”是准备拿给用人单位做参考的,也就是说,如果某学生的“人格分”很低,就会被人瞧不起,找工作就会遇到困难。
兹事体大,我平生第一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看“人格”一词,发现它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其二,个人的道德品质;其三,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后一种表述我理解为“天赋人权”,即一个人与俱来的、受法律保护的生存资格,这种“人格”应是人人平等不分高下的,轮不到上海交大来评判,所谓“人格证书”,指向的应该是前面的两种表述。
上海交大称,有可能将学生的人格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等级。举凡可以用等级来评判的东西,一定是有标准的,高于标准就是优,低于标准就是劣。而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气质虽各有不同,却无优劣之分,从来没听说谁的性格优秀,谁的气质不合格,更不能以某人的性格、气质为标准来评判他人这方面是否合格。道德品质大致是有高下之分的,但道德从来都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喜欢操弄它的人在我们的社会被唤做“长舌妇”,他们的话一般不可信。
上海交大将“人格”细分为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指标,这些东西固然可归为人格的范畴,但同样缺乏评判的标准。以基本价值观为例,在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没有人可以轻易否定或指责他人的价值观,不能说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人格就很高,而一个想当屠夫的的学生人格就很低。
评判人格的标准问题暂且放在一边,再来看看由谁来充当评判主体。上海交大的“人格证书”评审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班级考核,由学生“互评”或“自评”;而后是由学生所在学院、社团给出初评意见,最终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的人格如何,由同学、老师、学校领导来认定。如此一来,人际关系将决定一切——类似于牛顿、爱因斯坦、王小波等特立独行之辈可能连第一关都过不了,在“互评”这个环节多半就“不合格”,而潘金莲将获得所有雄性的支持,至少能混个“良好”。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交大搞的这个“人格评审”很荒谬。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是对的,这也恰恰是现行教育体系中严重缺失的部分,但补上这一课不能用给学生发“人格证书”这种想当然的方式。证书是一种结论性的东西,而人格首先是一个“变量”——有人知耻而后勇,有人晚节不保;其次是一个“长量”——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现在就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发“人格证书”,对他们进行“人格认定”,甚至以此作为他们找工作的门槛,这不仅愚蠢,而且粗暴。
关键的问题是,学校没有权力评判学生的人格,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权评判某一个具体公民的人格。人格事关一个人的权利、尊严,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排位在金钱、地位、名誉、权势等诸多要素之上。我们可以时时反省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但对于他人的人格,只能是两个字——尊重。如果有人胆敢来评判我的人格,或者动辄拿我的人格说三道四,我一定请他有多远滚多远,最好找个没人的地方撒泡尿照照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