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患者没有义务充当医学生成长的“实验品”

(2009-11-11 01:32:08)
标签:

卫生部

北大第一医院

熊卓为

医疗事故

医学生

临床

理解

患者

实验品

杂谈

分类: 时评

  昨日上午在卫生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就北京大学医学教授熊卓为死亡事件答记者问。
    毛群安先生说了很多话,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医学生在后期的学习阶段是需要进入到临床实习这个环节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实习生可以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一些医疗服务;另一层是,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而医学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如果病人和公众对此不能给予理解和支持的话,会影响到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毛群安先生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还引用了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先生的一句话——“我所有的科研首先要感谢病人”。我理解吴院士这句话的本意是在说明医学研究的特殊性,并借此表达对患者的感激,可到了毛群安先生嘴里,听上去就有点儿像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熊卓为教授的离奇死亡近似于一个冷笑话:4年前,她因为一个小手术死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北大第一医院,死亡原因是“抢救不当”,当时为她实施抢救手术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院3名没有行医资格的在校学生。也就是说,熊卓为教授死在自己的学生手里。
    而依照毛群安先生的观点,熊卓为教授死得很有价值,甚至“死得其所”——她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建议卫生部给熊教授追授一枚荣誉勋章,以表彰她为普天下的患者作出了表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科学领域,青年人想成才、成家均非易事,这个道理我们明白。我所住小区附近的银行最近来了一个实习生,业务明显不大熟练,每次看到她青涩的模样,我就想起了自己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所以我能宽容她的动作缓慢,无非就是耐着性子多等一会儿。可到医院看病不一样,一刀下去,差之毫厘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我虽于医学是个门外汉,但也知道临床实习之于一个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做医生绝对是个实践出真知的活儿,不让医学生临床,这些学生就永远“长不大”。然而,这种行为必须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实施。在熊卓为教授死亡事件中,负责观察、诊疗、抢救的3名实习医生均为未取得执业资格的在校学生,在熊卓为的病历记录乃至死亡证明上,均无指导医师的签名,这又如何解释?
    熊卓为教授“死于学生之手”虽是事实,但此事的主要责任并不在那3名实习生,而在于医院的管理漏洞。还可以引为例证的是,央视记者在对北大第一医院的暗访中发现,在读博士生刘希高在该院急诊室坐诊开处方,北大第一医院回应称“属于擅自违反医院规定的个人行为,没有代表性”,试问如果没有医院方面的授权或授意,一个实习生纵有天大的胆子,又怎么敢大大方方坐在急诊室里给病人开处方?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生了病就得上医院,而谁也不愿意看到给自己开刀的竟然是还没有走出医学院校门的毛孩子。这件事足以让人产生种种不好的联想: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给自家人动刀尚且如此草菅人命,遑论一般医院?遑论普通患者?
    熊卓为教授的死亡绝非一个偶然的医疗事故,其背后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许多医院,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实习学生大量临床实践,患者往往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充当了“实验品”。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的答记者问明显是在替医院的管理失误开脱罪责,所谓“病人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医学生成长”也是站不住脚的——谁也没有义务为医学生的成长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