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昨日《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二者绝对值相差约1.4万亿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7.1%;而各地数据显示,只有5个省份低于全国速度,1个持平,1个未最后核定,24个省份高于全国速度,其中15个省份的增速超过10%。
9.9%不能说是误差,如果把这个“误差”具化为1.4万亿元人民币,人们就会问:这笔近似天文数字的财富是否真实地在中国存在过?
地方GDP之和高出国家核算数据由来已久,2004年高出差率一度达到惊人的19.3%,2008年达8.8%,今年这个“误差”再度攀升。
如果我们承认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相对准确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地方统计的数据被严重“注水”了。
依照日常生活经验和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好的东西才会被“注水”,比如升学率,坏的东西则经常被“缩水”,比如矿难死亡人数。然而GDP真的是个好东西吗?
所谓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学通常将它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它理解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增长的财富总量。人们通常用GDP来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而作为一个经济指标,GD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些年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GDP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比如它不能反映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不能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受影响程度,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如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等,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换言之,“善恶不分”是GDP与生俱来的重大缺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曾将GDP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我认为它充其量只是一种“伟大的发现”,GDP就其本身而言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只是找到了一种计算它的方法,并以此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和决策依据。如上所述,基于GDP固有的缺陷,又不能把它作为唯一重要的指标和依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反对“唯GDP论”的原因。
正因为GDP之于政府决策的重要性,所以它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掺不得半点水分,否则遗害无穷。当前我国一些地方GDP被严重“注水”固然有其客观原因,比如一些跨地区企业的生产总值被重复统计、各地方推算标准不统一等,但这些客观原因造成的统计误差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弥补。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非客观因素,套用现今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要谨防GDP“被统计”。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只有3.4%,排名全国倒数第三;上半年的增长率虽有所提高,但其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副处长朱飞飞说:“虽然排在倒数,我们也不回避一些数字。省里领导给我们统计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此言颇耐人寻味:“环境”好,统计数字就相对真实,“环境”不好,统计数字就被“注水”,统计数字的真实性竟然取决于“环境”!
因此,要改变GDP统计数字频频失真的现状,治本之策唯有从改善“环境”入手,即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官员脑海中“唯GDP至上”这一落后的政绩观。昨日《新京报》同时刊发了一个真正的好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就是“不唯GDP”,并将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服务质量、人权的保证状况等列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此“意见”若能落到实处,则还GDP本来面目指日可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