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也是生产力

(2009-07-22 21:55: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自打媒体报道昆明市要求50岁以下公务员学外语以来,这件事便成为不大不小的一个热点。从坊间的各种观点看,有赞有弹,本地市民基本表示认可,而外地媒体则大多持怀疑态度。
  谁都知道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公务员能多掌握几门外语,更是没有不好的道理。我看了一些外地媒体发表的批评性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有些观点过于想当然了,甚至有些鸡蛋里挑骨头。
  由于昆明市对公务员学外语作出了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要求公务员在国庆节前要学会说300句英语、100句越南语、100句缅语和100句老挝语,于是有人便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还有人说一般公务员平时的工作用不着外语,学了也是白学。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应该知道学习外语的特殊性,如果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熟练掌握多少个单词、多少句常用语,很难检验学习的效果,你能说老师让学生背单词是在搞形式主义吗?至于昆明市公务员学外语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云南及昆明作为中国连接东盟各国的桥头堡,与东南亚的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公务员与老外们打交道,不能总是随身带着翻译吧?这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群体提出的特殊要求。
  当然,种种质疑的声音中,有一些还是比较理性的,比如40岁以上的老同志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执行同一个考核标准是否合适,是不是可以对涉外部门的公务员和一般岗位的公务员区别有待,等等。这些建议很有价值,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让一项好的举措既便于操作又能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些只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方法问题,不足以动摇这一举措的制度良性。
  《北京晚报》昨日刊发的一篇评论认为昆明市公务员学外语是多此一举,文章最后说:“昆明的公务员普通话考核都合格吗?”这句话就有些不厚道了,很有些“语言沙文主义”的味道。北京人说普通话当然个个都是字正腔圆的,但我想问一句:北京人除了普通话,还会说什么话?不过普通话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语”,在昆明的推广程度的确不乐观。3年前我初来昆明,不小心在公交车上丢了一个钱包,到派出所备案,接待我的警察一口的昆明话,两人说了半天我才大概听懂他的意思。去年我太太到昆明,该女同志狂爱购物,但有一个特点:只要售货员说昆明话,立马转头就走。她的理由是:花钱就是买快乐,如果交流起来都这么费劲,就不必为拉动昆明内需作贡献了。看来,语言也是生产力。
  几年前昆明搞了一个城市名片评选,侯选名单中就有昆明话。如此热爱自己家乡的方言,让人既感动且羡慕。然而昆明已将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过程中固然少不了继续坚持对家乡包括家乡话的热爱,但海纳百川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就包括对异国他乡语言的接受和学习。当年唐都城长安是个万国来朝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朝官员中就有不少人是外语高手,比如那位名声不怎么好的安禄山——这位老兄的得宠不是偶然的,除了认杨贵妃做干妈,他还有一样过人的本事:精通六种西域语言。
  昆明市要求公务员学外语,近期又将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及窗口行业工作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这些都是好现象,说明这座城市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