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来自俄罗斯、美国、印度等14个国家的21艘舰艇参加了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活动。在这些外国舰艇中,韩国的“独岛号”比较引人注目,据军事专家称,它名义上虽是按两栖攻击舰,但实际上相当于轻型航母。
有关中国要不要造航母的议论,最近比较热闹。尤其是3月20号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时明确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之后,国人的“航母情结”更是迅速高涨,在某网站进行的一个相关民调中,有近九成网友认为中国应该尽快拥有自己的航母。
这种急不可待的心情,部分原因可能是基于近期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发生争端,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近代史上“有海无防”的战争创痛留在国人心中的巨大阴影。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队仅用47艘军舰和4000名士兵就打得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几无还手之力,挂着米字旗的军舰在中国海域和河道如入无人之境,让中国人见识了什么叫“船坚炮利”。
强国必先强军,比起在奥运会上拿多少块金牌,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显然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而有无航母则被公认是衡量一国海军军力的重要指标。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目前唯有中国尚无航母,这似乎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凡此种种,仿佛都在印证“中国到了该拥有航空母舰的时候了”。
过分夸大航母的象征意义,甚至把它与“大国”、“强国”这样的宏大主旨联系起来,笔者以为是不必要的。更不能说人家有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要有,你强我就要比你更强,这样的攀比心理只能加剧地区间的军备竞赛,背离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笔者理解“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是基于一种现实需要。从保卫国家主权的角度看,中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需要航母这种具有远程航海能力和充足补给能力的大型战斗舰艇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从军事和国防的角度看,所谓“无海防则无国防”,海军是各个军种当中唯一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种,而航母可以帮助中国海军在遇到外敌入侵时保持一定的防御纵深;从经济的角度看,中国超过80%的进出口贸易都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这也要求国家有更为强大的海军实力为海洋运输保驾护航。
如果从这些方面来思考,我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发展航母其实是一件很平常、很正常的事情,既无关乎“洗刷国耻”,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更不是针对别国的威胁。航母的威力再大,但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军事工具,即便单从战争的角度看,拥有再多、再先进的航母也未必做到天下无敌。甲午海战期间,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拥有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其中的“定远”、“镇远”两舰被日军惊呼为“东洋巨擘”,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脆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