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经历了另一种人生
(2009-04-22 01:15: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如果不是政府倡导,媒体提醒,恐怕没几个人想得起来今天是“世界阅读日”。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读书似乎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国家相关机构每年都会进行一个名曰“国民阅读率”的调查,何谓“国民阅读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人在识字者中所占的比例,这个数字在1999年是60.4%,到2003年还有51.7%,2005年时为48.7%,2007年则下降到34%。也就是说,近年来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一年也不看一本书,而且“不读书”的人数还在继续增长。于是乎,每到“世界读书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的评论文章在媒体上连篇累牍。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回了一趟湖北老家,在武汉转火车时回昆明时,对“国人不读书”有了切身感受。偌大一个武昌火车站广场,银行、快餐店、超市等一应俱全,可竟然找不到一家书店。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火车上不是用读书来消磨时间的最佳场所吗?等上了火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火车站不卖书:有的人在打扑克牌,有的人在玩手机游戏,有的人在聊天,整节车厢几乎没有人读书;还有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坐在那里发呆——这真是一件令人佩服的事情,换了我,如果行李箱里不放上几本书,简直无法想象如何度过火车上的冗长时光。
关于“国人不读书”,有论者总结了若干客观原因,比如“没时间”、“书太贵”或“无好书可读”。在我看来,这些原因都不能成立。是我们没时间读书吗?在一个“麻将声声声入耳”的年代,“没时间”显然不值一驳;是书太贵我们买不起吗?书是比从前贵得多,但也没超过猪肉价格的增长速度,又如何解释吃不起猪肉的人越来越少,不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是我们买不到好书吗?如今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是事实,但只要稍加留心,总能淘到几本好书,就算没有什么好的新书上市,人类文明几千年所积攒下来的经典著作也是浩如烟海,几辈子也读不完。
自打出了校门走上社会,基本上没有人逼着我们读书或规定不让我们读书,读书不读书全凭自愿,所以“国人不读书”只能理解为“国人不爱读书”,也就是说,读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至少不是什么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
不能说国人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中国人一向是非常重视读书的。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我们高喊“知识改变命运”,但在这些表述中,读书的功利性被无限放大了——古人读书多是为了做官,今人读书则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所以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将读书称之为“苦读”,如果不是因为形势所逼或出于某种功利性,读书就是一件没有多少人愿意干的苦差事;所以一旦读书的“目的”达到,书籍便被弃如敝屣;所以当“十年寒窗”不能实现公平就业时,“读书无用论”就会抬头。总之一句话:我们少年时代深受读书之苦,所以长大了我们不读书。
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不是靠在“世界阅读日”喊几句口号或搞几个主题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国民阅读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从“被逼”走向“自觉”,真正感受到读书所带来的愉悦感。我个人的体会是,读书不单“有用”,好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笔可以合法“据为己有”的财富——书籍是别人的人生经历和智慧结晶,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经历了另一种人生,读书虽然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如此巨大的“利益”,难道还不足以让读书占用我们的一点点“刨食”之外的时间吗?
今年的“世界阅读日”前夕,有网友在多个论坛发起“晒书架”活动,跟帖者甚众。这说明来自民间的“阅读人文理性”开始觉醒了,是个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