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唐山市委、市政府将上半年准备召开的涉及发展改革、劳动人事、行政审批、安全生产、对外开放、“三农”工作、民政、卫生等38个专题工作会议合并起来,并成“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一个工作会议,由8位市领导根据分工,分别做出部署,每人讲话时间都不超过20分钟,开会总时间仅150分钟。
近年来各地为治理“文山会海”这个顽症,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出了不少招儿,比如无会月、无会旬、无会周、无会日等等,有的地方还规定了会议的发言人数、发言时间、讲话稿字数,但都不及唐山的这个“38合1”强悍。《人民日报》在报道此事时,用了“超常规”、“耳目一新”等评价性词语,实不为过。
作为精简会议的个案,唐山“38合1”会议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正如报道中所说,38个会议并成一个开,直接节省费用约1000万元,并且使7200多名基层参会干部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节省会议时间25天。但笔者以为,这个“38合1”作为政府转变工作作风的正面新闻加以宣传尚可,但绝非治理“文山会海”的特效药,更不足上升到制度层面,成为可以复制的会议模式。
原因很简单,“38合1”会议的主题是年初政府各部门部署工作,说白了就是“发号施令”。而开会的目的有很多种,有的是专题调研,有的是查找问题,有的是商讨决策,有的是选举评比,这些会议显然不能效仿“38合1”,简单地合并同类项。
就唐山的这个“38合1”会议本身来说,也并非毫无瑕疵。如果我是出席“38合1”会议的唐山基层干部,很可能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会场上打瞌睡,因为议程大多数与我无关。这类部署工作的会议,大针方针已定,只需将会议精神以文件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传达至基层即可,没必要再把7000多名干部召集到各个会场。150分钟相比25天自然是高效率,但并非没有继续精简的潜力可挖。
有不少网友从“38合1”这条正面新闻中读出了一些负面的味道,比如“直接节省费用约1000万元”,这里的“节省”二字很耐人咀嚼,似乎表明此前开一个会花掉二三十万元都是理所应当的。政府开会花的都进纳税人的钱,会务开支明细公众却无从知晓,更无法监督,官员们想多花就多花,想节省就节省,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了“38合1”的不可复制性——如果公共财政预算不透明,就不可能彻底根治“文山会海”。
说来说去,无会月也好,规定会议的发言时间也好,“38合1”也好,都是政府单方面的会议改革举措,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出于“长官意志”,弄不好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偏离了“会议”的初衷。顾名思义,所谓“会议”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议事,可视为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要不要开会,什么时候开会,哪些人参加,开多长时间,自然要依具体情形而定。会议之所以变成了“文山会海”,根子不在于会议本身,而在于会议成了一种形式。用无会月、规定发言时间、“N合1”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去治理“文山会海”这个形式主义,无异于缘木求鱼。
唐山“38合1”会议给了我们一个再次审视政府行为的契机,在“文山会海”、公款吃喝这类事关公共财政开支的问题上,官员的自律固然是必要和可贵的,但若缺少他律,就永远无法寻求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