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的孩子首先学会做一个人

(2009-03-18 01:28: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3月13日凌晨,禄丰县勤丰镇勤丰初级中学一名保安遭8名学生殴打,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3月16日晚11点,丘北县一中物理老师赵华武在学校教学楼前被一名高三的学生用刀捅死。
  接连发生在我省的这两起校园暴力事件,行凶者都是十多岁的孩子,令人震惊之余,心情无比沉重。校园里应该有的是书卷气和书生气,可我们却看到了戾气和杀气。
  这些孩子都怎么了?他们身上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
  校园暴力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很多时候施暴者与受害人之间并无深仇大恨。譬如发生在禄丰县的学生打保安事件,缘起不过是保安劝学生回宿舍睡觉;去年5月发生江苏镇江某技校的4女生殴打同学事件,起因更是荒唐:打人的几位女生没有听到被打者关于“谁更漂亮”的满意回答。
  尽管校园暴力大多出于一时的冲动和愤怒,但我们显然不能将这些孩子的野蛮行径归结于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盛。去年10月山西朔州二中、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中国政法大学连续发生了三起弑师案,引起社会各界对校园暴力的广泛关注。有人从家庭找原因: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自私、任性、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等毛病;有人从学校找原因,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学校和老师只教孩子读书、考试,道德教育严重缺失;有人从社会找原因: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很黄很暴力”,把孩子们都教坏了。
  这些原因其实都可以归结于一点: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在“孩子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导向偏差。  
  我们总是更多地教孩子各种生存技能以应对这个竞争日益残酷的社会,而不是教他们怎么样做一个人。应试教育就不用说了,即便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偏重于钢琴、绘画、奥数这些相对于高考科目的“旁门左道”,其目的无非是给孩子将来就业增添取胜的砝码。
  西方国家则与我们不同,他们更注重从日常行为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比如在美国,如果孩子考试得了低分,一般都会得到父母的原谅;但如果他们过马路闯了红灯,被父母知道了必定受到惩罚。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原本不缺少“做人的教育”,比如《三字经》中就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等表述,其基本思想是“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不知从何时起,这些都不复存在了,我们的孩子直接跳过“礼仪”、“孝悌”,直奔“知”、“识”这一类在我们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教育“主题”。
  殊不知,诚实、善良、友爱、守法、尊重生命、有正义感、有同情心……这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可宝贵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