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进在怀疑和赞美声中的仇和新政

(2008-11-18 01:18: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不知不觉中,仇和到昆明近一年了。
  这一年过得太快,市民们还来不及慢慢消化,就接受了这样一些事实:街边行道树增多了,昆明变得更绿了;办理身份证,一个电话警察就会送上门;做官如履薄冰,昨天在会议上打瞌睡,今天就掉了乌纱帽……这一年过得太慢,小西门一堵就是几个月,龟背立交上的公交站台才建好又被挖开;围城修路令车辆如蜗牛般爬行,不知春城何时方能从“休克疗法”中苏醒……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无论是哪一种感受,所有的人都能明显感知到,昆明在变,温水一般的春城变成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高汤,每一次沸腾,都能引起举国关注,成为舆论的焦点。
  所有的媒体都在评论仇和,所有的市民都在谈论仇和。笔者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谈到仇和,不管是夸仇和的人,还是骂仇和的人,说到最后,大家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对于昆明这座城市而言,有仇和比没有仇和好。我理解这句话中的“仇和”是一个符号,它是“变革”的代称,人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改革总会有失败,变化总会有风险,但改革比不改革好,有变化比没有变化好。
  人们习惯于将昆明市今年以来因政府决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统称为“仇和新政”,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就这样被联系在一起。关于仇和新政,是一个五味杂陈的话题,赞美者有之,贬损者有之,更多的人则是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人们怀疑仇和并不是针对仇和本人,而是针对政府。在现代社会,公民对于政府行为,特别是对于政府不同于以往的变革行为保持必要的怀疑和警惕,是一种常态,也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怀疑仇和,并不必然表示仇和新政所代表的政府决策的失误。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怀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愈发显示出仇和新政的存在价值。如果公民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发一言,那才是最可怕的。
  从微观层面而言,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政府决策中找到仇和新政的纰漏,比如小区道路私改公违背《物权法》,官员招商引资有行政越位之嫌,等等。如果从宏观层面来解读“仇和新政”所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可以用三个选择性疑问句来表述:我们是需要一个铁腕治吏的青天大老爷,还是需要一个可以复制出千万个仇和的官员产生制度?我们是看重基于官员个人意志的结果公平,还是看重基于民主政治的过程公平?我们需要的是人治还是法治?
  相信我们的困惑也是仇和的困惑。仇和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很难说他的选择是错误的。没有人可以超然于时代的局限,以仇和一人之力难以革除体制层面的沉疴,他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推动一座城市前进的车轮。在这样的语境下,反复纠缠于“人治还是法治”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毕竟,我们更需要的是可以切实改变官场生态、改善民生的实干家。这就是仇和新政的积极意义。
  一年光阴不足以让一座城市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仇和新政还需要用时间来证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仇和,怀疑仇和,甚至批评仇和;我们也相信,一个真正的改革家,可以经得起这样的关注和批评——当人们将改变一座城市的希望寄托在某个官员身上时,通常的做法,就是爱之深、责之切。
  祝福昆明,祝福仇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