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你被“雷”了吗?

(2008-08-04 01:04: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现代汉语词典》对“雷”字有三种解释,除百家姓中的雷姓之外,另两种一为自然现象,指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二为军事上用的爆炸性武器。然而百度百科对“雷”字有新解:所谓“雷”是一种感觉——对那些离谱得无法接受的事情感到震惊,仿佛被雷电击中了。
    在网络流行语中,“雷”字的派生词有“雷人”、“雷事”、“雷词”等。今天特别想说说“雷词”——最有震撼力的网络流行词汇,因为就在上周,一个新的“雷词”——“考察税收文化”,又在网上诞生了。此“雷词”的“词源”是日前湖北某地的9名国税干部在云南大丽公路上遭遇车祸,造成7死2伤,事发后9人的供职单位称9人系因公伤亡,他们此行前往云南是“考察税收文化”。
    这一“雷词”的流行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短短数日间网络上已是铺天盖地,且大有成为现实生活流行语之势。就在昨天,一位福建的朋友还给我发来手机短信:“不日将赴昆明考察税收文化,望做好接风洗尘的准备。”
    2008年网络上“雷词”不断,从年初的“很傻很天真”、“打酱油”,到“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范跑跑”、“杨不管”,再到前不久风行网络的“做俯卧撑”、“国家罗汉”等,堪称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这些在网络中走红的“雷词”让我们对一年中发生的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记忆异常形象和深刻——“艳照门”事件、华南虎照事件、汶川地震、贵州瓮安事件、周正龙、范美忠……网民用“雷”的方式,实现了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另类解读。
    受两千多年来孔孟之道的教诲,国人本不重视幽默感,与某些西方民族相比明显逊色,比如美国人可以不在意别人骂他无赖、顽固、奸诈,但绝对无法忍受“缺乏幽默感”的批评,但在我们这儿,老成、持重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优点。而当互联网在国人生活中普及之后,我们发现,其实国人绝对不缺少幽默才能,只是我们的幽默与西方民族往往是发自童真的幽默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冷幽默,带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揆诸历史,我们也不乏这方面的天才和作品,如吴敬梓和他的《范进中举》,鲁迅和他的《孔乙己》。
    每一个“雷词”的背后,凸现的都是网民(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公民)对现实生活的曲意批判。比如说“正龙拍虎”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造假,被揭穿后抵死不认,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质疑政府公信力缺失;再比如“秋雨含泪”,明显表达了草根阶层对某些知识精英言行的藐视。有些“雷词”含义多重,指向性模糊不清,如“做俯卧撑”,体现出公众在不明真相时的一种茫然心态,其实也曲折反映出基于对现实生活不满所产生的某种诉求。
    有些学者担心2008年网络“雷词”全面爆发将导致语言失范,人们不再尊重严谨的汉语言文化,大量的网络语言会造成青少年文学素养滑坡。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网络语言总是与特定的事件和人物相关,其新陈代谢的速度极快,绝大部分“雷词”将随着时过境迁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这些“雷词”的文化生命力也许并不长久,但蕴藏于其间的“民意”却是弥足珍贵,它们的存在是对世道人心的一种略带狡黠的嘲讽和追问。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时不时被它们“雷”一下,或可收到提神醒脑之奇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