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或者不吃,会亲节都要过

(2008-07-30 01:01: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几个白族村寨的村民们这些日子心里很有些不痛快。从农历六月十八(今年是7月20日)起大约一个月时间,是当地一年一度的会亲节(又称羊日节),往年这个时节,各村寨趁农闲互相宴请,从中午吃到晚上,亲朋好友相聚,热闹非凡。而今年却是冷冷清清,原因是节前几个村委会联合贴出了一纸倡议书,倡议村民们“不进行宴请三亲六眷、亲朋好友,以崭新的观念共庆佳节”。
  很多村民表示不理解:这个节日从前日子穷时都吃过来了,现在条件好了,凭什么不让吃?村委会的干部们也觉得委屈:发出倡议书又不是要取消节日,只是倡议“不进行宴请”。
  笔者理解村干部们倡仪“不进行宴请”的初衷是好的,节日各村寨互相宴请容易造成攀比和浪费。村民们则将倡议视为禁令了,甚至有传言说谁家请客就会被罚款——这也容易理解,在群众眼里,很多时候领导的“倡仪”就是命令。结果是,一个有着13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就这样“冷场”了。
  吃还是不吃?村民和村干部显然在如何过节的问题上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推动清明、端午和中秋成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关健人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说,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载体,而传统节日就是不可替代的载体。此言诚是,笔者还想将纪先生的话向前推进一步:传承民族节日文化也需要载体,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就是不可或缺的载体。
  这些年洋节盛行、传统节日式微引起不少国人忧虑,深究其根本,笔者以为传统节日“载体流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清明节为例,除了扫墓,人们似乎找不到别的事情可干,原来的踏青、植树、放风筝等传统活动项目都没有了,这样的清明节自然引不起年轻人的兴趣。节日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愉悦,但这种精神愉悦需要世俗化的行为方式作为载体。
  为适应今天的时代,一些传统节日需要移风易俗,破除一些陋习,这是对的,但移风易俗除了“弃”,还应该有“扬”。回头再说丽江九河乡的会亲节——在村民们看来,“互相宴请”是当地沿袭多年的过节方式,换言之,是会亲节的载体,村民们利用这一载体放松身心和交流感情,如果不让宴请,则会亲节变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村干部们倡议“以崭新的观念共庆佳节”,可这“崭新的观念”是什么并未说明,而且单有“观念”,没有具体可行的过节方式,村民们还是不知道这节该怎么过,心里不痛快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不希望看到会亲节这个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因为“不让吃”而戛然中止。“互相宴请”这个节日载体是继续保留还是废除,当地的村干部可以和村民们商量着办。即便大家都觉得山吃海喝不好,也要找出既符合大多数村民意愿、又不违背节日宗旨的过节方式,不能仅发一个只有“弃”而没有“扬”的倡仪书了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