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让我们重新学会敬畏自然
(2008-07-23 00:47: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下一场大地震将发生在哪里?我所居住的城市发生地震的危险有多大?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份报告——《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对中国30个主要城市地震危险度进行了排名,其中石家庄地震危险度最高,上海最低,昆明排在第24位。也就是说,在这30个主要城市中,昆明发生地震的危险度比较低,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城市。这颠覆了此前笔者对昆明的看法——近些年昆明周边地区地震多发,而且云南又是一个地质灾害频繁的省份,我原想昆明也安全不到哪里去。
当然,这个排名不能等同于地震预测,无论排名靠前还是靠后,与“下一个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城市”之间,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其积极意义仍不容忽视。这次地震风险评估主要考虑了三个指标的影响——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和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如果说导致灾难的强度因素属于天然的、人力不可控的危险,那么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与响应能力却是可以人为改进的,比如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提高地震发生时的疏散和救援能力,加强对市民的灾害教育和应急培训等等。
这个“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不同于近些年来“百强县”、“百富榜”等热门排行榜,其所揭示的是城市与地震的关系,换言之,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灾害第一次取代财富成为评价人类生活的指标,这是观念上的一次更新。
生活在科技昌明、物质丰裕的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见多识广、无所不能、神通广大过,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大减少,大自然在人类眼中已不再神秘和高贵,而是可以肆意掠夺的对象,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今天,一条河在人看来只是推动涡轮机的能源,森林只是生产木材的地方,山脉只是矿藏的地方,动物只是肉类食物的来源。”
笔者无意将地震这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归结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所遭受的必然报复,但我们不能每次都是等到灾难降临之际,才感叹人类的渺小、感慨生命的无常。如果我们真的对“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语)怀有一点点的敬畏之心,并因此真正感到自身的谦卑、渺小和无能的话,那么,就请把我们追求财富的脚步放慢一些,把我们膨胀的欲望减少一些,把我们和自然变得日渐疏远的关系拉得更近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因为昆明在“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中位置靠后而沾沾自喜,即便大自然真的很眷顾这座城市,令它四季如春且免受地震之害,我们也只能“望而惴惴生畏,仰而翼翼生敬”(《左传》语),因为以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还远远不能预知大自然的喜怒无常。